制造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经济环境不佳,致使产业链发生巨大变化,一家供应商倒下连带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危机。投资热钱倾向性的流向互联网行业,实业傍身的制造业被视为业务过重,制造企业一面适应着国企改革带来的变动,一面应对着互联网改造的质疑。
作为国内排名第一位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工身上聚焦着很多话题,国企改革、产业规模庞大、互联网轻转型,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揭密这个行业巨无霸蜕变的经历。
今年的经济形势和企业环境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前几年开始,全球工程机械遇冷,徐工感到寒冬了吗,哪些方面让你感触最深?
王民:工程机械行业从2011年4月份就开始往下走,现在好像还是没有好转,市场需求比较冷淡。世界工程机械市场也是如此状况,像美国卡特彼勒这样世界第一的巨头现在销售收入和利率也是下滑的,但是我们始终认为,工程机械市场仍然潜力巨大,但是需求和竞争态势有些变化,需要制造商根据市场竞争形式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
比如中国的企业为什么遇到这么多困难?国家的快速发展,4万亿的推动,大家都加大生产线和投入,同时大家都想快速跑进世界最先进的行列,有的想当世界第一。曾经有一家企业说过2012年一定要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这样的市场环境确实让大家脑子发热,认为这是一个大干快上的好时代。
其实我认为,这样的发展速度使得我们对未来的市场看的不是很清楚,我们对第一的情结和追求一下子透支了市场,大家对于市场预期非常乐观,大量的产品投放到市场。如果市场继续火热,钱就一定能够回来,但是市场却事与愿违的一下子冷却了。
随着市场的变化,工程项目减少了,最终用户拿不到项目或者项目终止了,所以大家遇到的问题就是账款规模比较大,预期的账款比较多,资产在市场上的风险加大,同时成本上升、资产过重、竞争加剧库存加大、所以有些中小企业确实放弃了这个行业,也有一些大企业放弃了这个行业。
我举个例子,过去一段时间连造酒的企业都想来做工程机械,现在我想说的是,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调整、徐工一直是国内第一,这个毫无疑问,去年的KHL杂志和国内的行业协会都作了工程机械行业的世界排名,徐工排名世界第八,中国第一,前七名都是国外企业。这些年徐工在资产的轻量化、投入产出效益、控制成本、人员优化、产品创新方面进行大力开拓。
现在比较热的行业都在资本遇冷,除了我们的自身努力外,据你所知未来国家会给制造行业哪些利好的政策?
王民:国家不会给太多政策了,应该出台的已经出台了。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国开行有一万亿的基金给企业作为资本金,对于国企改革项目,资本金的进入大概是百分之一的利息,这已经是国家很支持的表现了。
现在对于徐工这样的优势企业,银行是很喜欢的,因为行业和企业都很扎实,不像有的互联网企业忽悠的那么厉害。所以说,关键是企业自身要做好,不能老指望国家。世界市场这么大了,为什么老是亏损,有本事就去虎口夺食。
如果国家再出台几万亿的政策,搞得雾霾越来越重,又会出现以前的问题:低附加值、高消耗的产能又出来了,这样更加恶性循环。
还是很理解国家的做法的,要挺住7%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型,有些企业该退场就退场,虽然这是转型升级大家都不愿意去谈的一个问题,但必须慢慢适应,优胜劣汰必须说到做到,政府不要随意去扶持,就让市场来选择,这样国家就进步了。
工程机械这个行业的泡沫有多大?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王民:这个行业泡沫一直在缩小,这几年也挤的差不多了。泡沫主要集中在透支市场,产品卖出去,对方只付了5%的钱企业就做了销售收入了,这就是泡沫。除此,企业做促销卖多少台挖掘机送一台宝马,这些事都有的。市场出现今天的情况,也怪企业自己太有追求了,老话说要想灭亡就要先疯狂,但是灭亡的都不是干活干死的,而是投资投死的。
在你看来,徐工和竞争对手最大的差距是什么?
王民:在高速增长时代,徐工和一些中国企业都是在中端和中低端行走的,因为那是一个供不应求的时代,做出来就有人要。而像卡特彼勒这样的公司,他们一直在高端和中高端行走,原本大家各走各的道没有什么争斗,就算有也大多是中国企业之间的混战。
现在市场确实变小了,客户有了特殊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国际大公司长期控制的领域,也就是高端市场,那是一块利润比较丰厚蛋糕,但是在技术上却极具挑战性。我们必须要提升技术使让客户更加认可产品,这是我们目前的差距。在进入高端和中高端的时候,要想办法拥有一批忠诚的客户,所以要在产品的创新上,以客户和市场导向做好产品。
第二个难点就是要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成本,这是对成本的要求。所以必须要快速改进技术和管理水平,
第三点就是全价值链的管理,这一点国外大公司无论是备件、服务、市场、制造都比我们做的好。为什么我们的产品不能更精细些?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后我得出,在理性思考的时代需要更注重精细管理、深度挖掘市场,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位置。
现在我来讲一下我们的目标,徐工所在的工程机械领域是充分竞争的行业,虽然过程艰难,但还是要严格要求自己,我们的想法是:徐工在2011年已经进入世界前五名,2025年之后一定要进入世界前三,并且牢固的扎下根,徐工一定要完成这个目标,否则我会觉得对不起大家。
在工程机械领域,中国的技术究竟和国外还有多大差距?
王民:我可以负责任地讲,主机的技术、研发、整机匹配、制造几乎和世界顶级水平接近。但核心零部件技术确实还有差距。
为什么我喜欢这个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没有人保护,国家没有设过门槛,行业进行了充分的竞争,所以现在再通过竞争促进技术进步,质量的提高也是可以的。首先必须承认和世界水平有差距,就算他们的业绩也在下降,也比我们下降的少,这都是差距。
有了差距就尽快弥补,痛点就是人才,根本不是钱和理念的问题,不过我相信,很快这个领域,其它世界列强都会高看中国机械。有一家国际企业,他们知道徐工做大型施工机械就很紧张,现在客户的想法非常明确,谁的产品好用,物美价廉就选择谁。
但是库存依然是阻碍运营的问题,但如果完全不要库存也不太现实。
王民:过去我们要先铺货,现在完全按订单生产,这个理念也在变化。按智能化的全价值链管理。徐工是零库存,倒逼成本下降。按定单生产也在倒逼企业提高技术,深钻研发,徐工最近在研发上投入不会少于销售收入的4.5%。
徐工已经是走出去的企业,在“走出去”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哪些问题?
王民:徐工实际上在90年代初就走出去了,2011年实现资本走出去,并在国外建立研究院、产业基地、装配基地,现在比较大的产业基地的是巴西,投资了2亿多美元,兼并控股了德国著名的混凝土机械公司,资本走出去预示着徐工要像一个国际化的企业迈出关键一步。现在徐工是众所周知、有名有地位的公司,但是它还称不上是有美誉度的公司,因为徐工还没有充分进入高端市场,自己的软实力还没有输送出去,国际品牌形象也没有建立起来,但只有把这些做好才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公司。
徐工不能只满足于在中低端行走,也不能只满足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一带一路是重要的,但不能只满足于这个。软实力和品牌都要符合国际化大公司的战略要求。
企业走出去一般会用并购或合作两种方式,针对一些业务采取绝对控股,有的采取合作方式,对于徐工来说,哪部分业务是绝对控股的,哪些是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完成的?
王民:凡是涉及到工程机械,主机方面的业务,不管国际还是国内企业,徐工必须要控股。
上一页12下一页在本页显示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