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把营养物质分解吸收和利用,这是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多种酶参与,作为催化剂的酶是一种特殊蛋白质,它的活性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受温度的影响,过高、过低都会使酶活力降低。所以在栽培中,调控好温度对食用菌的每个生育阶段都是极为重要的。
一、 不同生育阶段,温度调控的“三基点”
在食用菌栽培中,温度直接影响各个生育阶段的进程,决定着生产周期的长短和栽培的成效,也是食用菌产品的品质和产量的决定因素之一。食用菌的不同种类和不同的菌株,及其不同生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栽培上以原基分化的最适温度划分为不同温型,以香菇为例,高温菌株为15-25℃,中温菌株为10-22℃,低温菌株为5-18℃。
无论何种食用菌或何种菌株在不同生育阶段,都应掌握其生育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即所谓温度调控的“三基点”,常见食用菌的“三基点”温度如香菇菌丝生长最低温度6℃、最适24℃、最高33℃,子实体生长最低温度8℃、最适18℃、最高20℃。鲍鱼菇菌丝生长最低、最适、最高湿度分别是10℃、25℃、35℃,子实体生长最低、最适、最高温度分别是18℃、25℃、32℃。
多数食用菌菌丝生长阶段均0以控温25±1℃为好,而子实体生育阶段则不同菌类要求差异甚大。在实际栽培中,培菌阶段一般掌握比最适温度低2-3℃,原基分化的温度一般比子实体生育最适温度低5-7℃。
还应说及的是,上述温度均指菌袋内的“品温”,这和培菌室的“室温”和自然气候下的“气温”是不同的,就是品温和室温而言,发菌初期(15天内)品温低于室温,室温应控制在最适温度以上,发菌中期(15-30天)由于菌丝旺盛生长,散发热量品温要高于室温2-3℃,应控制室温低于最适温度2-3℃。
二、 菌龄问题
菌龄是指食用菌的栽培袋自接种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至生理成熟,进入出菇阶段所需要的时间。这在栽培上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了解培养菌所要求的菌龄,就无法掌握生产季节,甚至造成失败。不同的食用菌菌龄不同,甚至同一种菌但不同品种或栽培方式不同,其菌龄也不同。如中高温型香菇和中低温型香菇在同样是15×60厘米棒式袋栽下,它们的菌龄分别是80天和120-160天。而鲍鱼菇为60天,杨树菇为50天。而这些培菌天数也只是一个参考数据,是否已达到生理成熟主要还应根据各种食用菌生理成熟的特有特征。如香菇、滑菇等木腐菌,时常由于在不适温度下生长菌丝,其养分积累不足,而代谢中的不利子实体形成的物质大量积存,造成迟迟不出菇或严重烂筒。由此也可以看出温度对菌丝生理成熟的影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仅限于培菌期的某几天。
三、 积温问题
植物(包括食用菌)完成一个生长周期,所必需的温度总和,这个常数称为积温。
目前国内对食用菌积温的研究不多,国外,如日本比较重视,据他们研究,一般低温品种段木栽培的香菇,需要有效积温4000-5000℃,高温品种3000-4000℃,从实践上看,我国木屑栽培香菇所需积温要少得多,据我省古田县测算,木屑袋栽香菇,从8月25日接种的中低温型087菌株适温下培菌到11月2日出菇,累计68天,培菌期日平均温度21.3℃,其有效积温为1108℃。
在栽培实际中,若在培菌期不重视适温培养和积温问题,就大大延长了菌龄,迟迟达不到生理成熟,影响出菇,这在茶树菇、杏鲍菇、真姬菇、阿魏侧耳、金针菇等食用菌中均有这种现象。
在生产上,利用自然气候进行栽培的,其调控温度的有效办法就是掌握当地气候情况,菌种种性情况,拟定科学的制种、制袋、培菌和出菇季节;有调控设施的则可按生产要求定出控温和其它管理措施。但温度仅是食用菌生活中多种生态因子中的一个,在实践中栽培食用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获得优质的高产尚必需掌握综合生态条件,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