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江淮单季稻区的二化螟防治对策

   2015-11-06 中国空分网中食网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二化螟在江淮单季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群种,近几年连续大发生,已成为单季稻区最主要的害虫。

    一、二化螟发生为害特点

    1、越冬场所广、虫口基数大、越冬死亡率低,一代田间卵量高。二化螟以冬闲稻田、油菜及小麦田中稻桩为主要虫源田,稻草、油菜秆及杂草也有幼虫越冬。从1990年至2000年10年间,每5年冬后加权平均有效越冬茬数由328.4头/亩增至1241.2头/亩,其中2000年达到1689.8头/亩,幼虫和蛹越冬死亡率降为1.07-9.84%,1代二化螟在秧田中平均卵量高达444-2142块/亩,平均每块卵有48粒。

    2、发育进度不整齐,世代重叠明显。1代二化螟发生期间,同时存在上年冬后未化蛹的幼虫、未羽化的蛹及当年1代成虫、卵和幼虫等4种虫态,这是二化螟1代发生的显着特点,同样2、3代也可见上述4种虫态。

    3、发蛾早、蛾量大、蛾峰多、盛期长。1代二化螟在江淮单季稻区一般5月上旬为发蛾始盛,5月上旬末至中旬末为发蛾高峰,可出现3-5个蛾峰,5月下旬是盛末,6月中旬终见,有的年份6月下旬还可见到1代成虫,蛾幅为40-55天,蛾盛期在8-18天。2代始见至终见时间稍短,一般为31-45天。

    4、为害时间长,转株为害严重。1代二化螟在单季稻上为害期从5月下旬至7月上旬,长达45天,其间为害以枯鞘、枯心为主,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枯鞘期,进入6月中旬田间可出现大量的枯心团。2代为害期,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长达30天,8月中、下旬出现枯孕穗、白穗及虫伤株。3代主要集中为害迟栽晚稻,二化螟一生能转株危害4-7株水稻。三龄前幼虫集中于水稻叶鞘危害;三龄以后分散蛀茎,造成枯心、白穗等。

    5、抗药性逐年增强。20世纪70年代末使用杀虫双以来,20多年防治二化螟,用药量逐年增加,80年代初期150毫升/亩,80年代末达到250毫升/亩,90年代中后期高达350-400毫升/亩,其防效也由92.8%降至82.1%.

    二、防治对策

    1、冬耕灭茬,减少越冬虫源。水稻收获后,消灭冬闲田,深耕土壤,将稻桩深埋于土下,并拾净外露稻根后栽种油菜、小麦、春前将堆放的稻草和油菜秆处理干净,消灭越冬寄主。

    2、科学管水,压低虫量。在产卵盛期,浅水勤灌,可减少落卵量,幼虫危害期适当深灌,能减少幼虫转株次数,还能将蛹和老幼虫淹死。

    3、合理用肥,健株避虫。氮肥过量,稻株浓绿,易诱二化螟产卵,利于幼虫危害。因此,在肥料运筹上,必须根据水稻品种特性,结合长势长相及生育时期,科学合理施肥,氮、磷、钾配合使用,使稻株健壮生长,可减轻二化螟危害。

    4、狠治1代,压低基数。1代防治,可压低虫口基数,缓解2代防治压力,还具有因秧苗小防治效果好,省工、省药的特点,旱育秧,寄秧田及早栽本田是1代防治重点,发生重的年份,小麦、油菜茬水稻移栽后应立即补治,使1代残虫量控制在100头/亩以下,为2代防治打下良好基础。

    5、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目前,试验、示范推广一些高效、低毒、环保型杀虫型,效果比较好的有杀蝉和特杀螟,防效均在90%以上,其杀虫谱广,持效期长,兼治效果好。同时注意农药交替使用,避免单一连续使用,防止新的抗性产生,还需掌握喷药技术,确保防治质量。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中食网原创作品,作者: 中食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kongfen.org.cn/news/show-829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