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LNG现货稳定交易被打破 供应量或继续增加

   2014-05-30 1190
核心提示:在全球液化天然气(LNG)现货交易量基本维持两年的稳定后,近期该局面被打破,供气量明显增加。  在5月25日,美国石油贸易巨头埃
 在全球液化天然气(LNG)现货交易量基本维持两年的稳定后,近期该局面被打破,供气量明显增加。

  在5月25日,美国石油贸易巨头埃克森美孚第一批LNG从巴布亚新几内亚出货。埃克森美孚在该地区拥有一处价值高达190亿美元的LNG项目。

  未来LNG市场供应量可能继续增加。

  《经济学人》援引咨询公司安永预测称,LNG产量到2018年将增加1/3;到2025年将翻倍。当前,澳大利亚正开发七处LNG项目,每年能为国际市场供应800亿立方米LNG,超过了德国当前天然气消费总量。以此推算,到2016年澳大利亚将成为仅次于卡塔尔的全球最大LNG出口国。

  国际天然气联盟(International Gas unio)成员Dirk van Slooten表示,尽管通过输气管道运送的天然气产量也将增长,但如果全球所有项目全部投产,LNG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份额可能会从当前的15%—20%大幅增加至30%。国际天然气现货供应途径主要分为陆地管道天然气和海上液化天然气(LNG)两种。

  不仅如此,现有的供气商也在设法增加产量。俄罗斯LNG供应量占全球LNG总供应量比例不足5%,但该国目标是在2030年将供应份额猛增至20%。自从去年俄罗斯放开LNG出口之后,法国油气巨头道达尔与俄罗斯最大的独立天然气生产商Novatek在12月宣布联手投资270亿美元,开发俄罗斯靠近北极圈附近的亚马尔半岛LNG气田。

  受益于页岩繁荣,作为大型天燃气进口国的美国重置了原本用于进口LNG的基建设备,转而变为燃气出口国。首批大型终端设备、路易斯安那州的Sabine Pass预计将于2016年早些时候启运LNG。随着其他四处设备也获得了船舶发货许可,美国LNG出口量预计将在2018年达到750亿立方米。

  随着更多气体被开采出来,LNG运量也在攀升。

  去年,有16艘全新巨型油轮被投向货运市场,今年还将增加31艘。国际天然气联盟预测LNG船运成本将“大幅降低”。

  当然,LNG市场的拓展源于需求的增加。

  拥有LNG进口设备的国家数量预计将在2020年从当前的29个大幅增加至50个,包括去年新建了LNG终端设备的以色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安永预计,全球LNG需求将在2030年涨至2012年的两倍之多。这主要由于发电需求增加,尤其是亚洲地区。另外,LNG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比如更多交通设施开始采用更为清洁的LNG作为动力源(600405,股吧),以取代燃料油。

  不过,上述部分因素也存在变数。加入日本重启部分核电厂,LNG需求增长就有可能下滑;中国刚刚与俄罗斯签署了高达4000亿美元的管道天然气供应协议,这也可能抑制该国对于中东LNG的需求;欧洲LNG需求倒有可能增加,因为来自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供应正因西方国家和俄罗斯的冲突而受到断供威胁。

  LNG市场也愈加具有吸引力,投资者纷纷将资金投入液化天然气。

  新加坡计划将该国打造成区域性天然气集散中心。该国刚刚才投资17亿美元建设LNG终端,就已经在计划建设第二个终端。荷兰皇家壳牌集团(Shell)正建造世界最大的船只Prelude号,预计成本为120亿美元。Prelude号的目标是成为澳洲海岸线的大型流动终端。其优势在于:对气体液化过程而言,海水是比较方便的天然冷却剂。日本政府则在去年4月宣布,将在两年内推出全球第一份LNG期货合同。

  LNG现货市场想要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克服一些阻碍。

  LNG的起始转变过程类似于原油的发展历史。曾经,它在主要交易区域是被严格控制的大宗商品,直到19世纪60年代超级油轮的出现。

  LNG现货价格仍然没有独立。过去,巨大的资金和运营成本阻碍了LNG现货市场的发展。LNG现货以长期供应合同为主,并广泛与原油价格挂钩。尽管自2000年以来,现货LNG在全球LNG市场份额已翻倍至27%,但它仍然没有独立的全球价格。

  各国LNG成本也不尽相同。亚洲LNG成本高昂,但这却反映出中国为解决环境问题而力争削减煤炭使用量的决心;为解决福岛核电站关闭后的能源供应问题,日本购买LNG的规模创下历史纪录;受益于俄罗斯和挪威管道天然气的充足供应,欧洲LNG价格相对低廉。美国LNG价格也不高,因其LNG产量巨大而出口量却非常小。

  在美国之外的地区,LNG交易仍然处于不透明状态且效率较低。目前,仅有安哥拉将本国LNG直接销往国际现货市场。新加坡正考虑推出LNG期货。然而,欧洲市场经验证明,LNG交易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来转变。一个完全流动的全球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成交量。各国政府也应进一步开放本国相关市场。供应国也需要抛弃“最后目的地条款”,因其限制了再出口。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 admin
    加关注1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15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