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雾霾情况愈加严峻,为了防治雾霾,国土资源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在13—16日于江西新余召开的中国科技创新引领地热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政策倡导、科技创新是推动地热行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地热在节能减排、缓解资源压力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地热发电“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上世纪70年代,广东丰顺和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发电成功,标志着中国地热产业的起步。90年代至今,大规模开发利用浅层低温供暖始终没有停滞。目前,我国中低温地热直接利用能量居世界第一。
“但我们的中低温地热发电却严重滞后”,全国人大环资委原主任毛如柏说,起初中国和国外的技术水平相当,国外花了30多年研究降低成本,中国却因为经济上不划算放缓步伐,一直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水平。
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螺杆膨胀动力机的逐步投入使用,在中低温地热发电方面带来重大突破,极大地扩展了地热能源的勘探利用范围。
“以往只有150摄氏度以上才能用于发电,新技术将范围扩大到90摄氏度,效率也提高约30%。”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告诉记者,1977年投入运行的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电站,增设2组螺杆膨胀动力机,新机组每年可节约标煤25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987吨。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华北油田、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羊易地热田等地成功运行。
“此前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也阻碍了部分开发商投资地热发电的积极性。”毛如柏说。2013年国家能源局等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地热能的市场竞争力和在城市用能中的比重。
地热“绿色社区”全国遍地开花
江西省“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住宅小区采用技术成熟的浅层地热能源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小区居民普遍表示“超出预期”。此系统能够实现与地下水能源交换,耗能远低于常规空调,同样的面积,使用水源热泵大致可节电30%。
中科院院士汪集暘认为,地热新能源并非是房地产开发的噱头,而是建设节能减排绿色城市的有益探索。近年来,随着我国开发地热能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完善,使得浅层地热能的高效采集、利用成为现实。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热泵供暖面积达3670万平方米,约占全市供热总面积的5%,每年可减少煤炭用量约150万吨。
据介绍,目前浅层地热供暖制冷技术已经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5月12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地热井项目通过房管部门验收,可解决该地区30万平方米的供暖问题;陕西咸阳建成全球首个地热集中供暖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目前已进入实质应用阶段;被称为“无烟城”的河北省雄县开发地热可保障全城居民冬季采暖……
“稳定高效,清洁可再生。”多吉认为,与季节性强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相比,地热能是更值得开发推广的新能源,各地广泛分布的地热能在新能源住宅、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市场潜力巨大。
地热走进寻常百姓家还需放下“身价”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克文说,我国目前已探测到可利用地热资源,相当于能源消耗总量的5200倍。毛如柏也指出,随着地热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国家政策扶持,地热产业将迎来新的春天,预计到2015年将实现全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
然而,由于前期投入巨大,各地利用地热的新能源社区住宅价格明显高出周边普通小区数千元,目前地热能仅在部分高端楼盘和企业推广使用。如何让地热“放下架子”,走进寻常百姓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规划建立城市'热网’,将地热能应用从独栋建筑推广到整个城镇,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汪集暘认为,中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探索应用地热能源建设低碳社区、绿色城市,对于调整能源结构和治理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地热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热发电、低碳社区建设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直接补贴。在南昌的这家地热小区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在建设部立项,获得直接补贴300多万元。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正抓紧制定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的文件和工作方案,为正式启动低碳社区建设试点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