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只是冰山上的一角。“东莞有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他们带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企业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理念;同时东莞还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有些甚至还没有真正自动化、信息化应用。”市经信局副局长刘炯贤表示。
胡炜也表示,东莞企业信息化投入仅占GDP的0.3%,而深圳这个数字是7%。造成这一现象的拦路虎首先就是成本投入。
东莞一家小型电子企业主就诉苦说:“生产还是更多地依赖人工,不是不想引进自动化,而是成本实在太高,自动化设备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一个车间配套下来将近百万,没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根本想都不要想。”
“机器人的购置成本只占其中一部分,后期编程、改造、维护等也花费不菲,一些企业认为投资自动化的费用与节省的人工成本之间尚无法平衡。”黄俊钦称。
黄俊钦解释,造成价格高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关键的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一件注塑机械手的原材料成本,至少有一半要贡献给日本等国家。”
不仅仅是机器,信息化改造同样动辄上千万乃至上亿。“没有上亿元的营收,企业你别想玩什么私有云等信息,但中小企业可以租用更便宜的公有云平台和其他信息软件和服务。”胡炜称。
但问题远不止如此。“比如,机器规模化生产建立在大量稳定的订单基础上,以往企业少订单了还可以给工人放假或者裁员,机器买来了你怎么裁?又比如,机器流水线往往一个节点出现问题,整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相关技术不达标、维修人员缺乏也很致命。”黄俊钦称。
不过,在林丽霞看来,企业家的观念问题与人才储备问题更令人担心。“企业家应有长远布局,并非引进单个机器人或研发出一套智能化设备就是智能化生产,整个生产流程计算机和生产设备要想有效衔接,必须拥有既熟悉生产设备又熟悉计算机的人才,未来这一块的竞争才是最激烈的。”
“现在的问题是,人才是如此之缺乏,好多企业跟我们反映,就算他们想上马一些项目,收了标书之后他们根本就看不懂,没法判断比较好坏。”林丽霞说。
这些问题也不必太着急。市场会逼着他们走下去的,说到底还得看企业有无魄力、决心和长远眼光了,胡炜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