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美好未来值得期待

   2010-08-25 中国化工报 吴金慧3160
核心提示:8月,来自煤化工产业的几条消息将盛夏的天气搅得更为火热。  8月19日,世界首个煤制烯烃项目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第一批煤制聚
8月,来自煤化工产业的几条消息将盛夏的天气搅得更为火热。

 
  8月19日,世界首个煤制烯烃项目——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第一批煤制聚烯烃产品下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烯烃示范装置投料试车获得全面成功。


  之前的8月6日,内蒙古庆华集团传出消息,在新疆投资建设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核准,成为全国第四个经国家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项目将依托新疆优势资源转换,产出的合成天然气全部输入西气东输管网。


  几乎与此同时,专为向国内外推广兖矿集团煤化工尖端技术而成立的山东兖矿国拓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正式向泛海能源180万吨/年甲醇项目转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喷嘴对置式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
  此外,大唐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煤制天然气工程设计加快进度,新疆提出到2020年建成五大煤化工基地等,都吸引着业界的眼球。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新闻体现的不仅仅是煤化工产业的建设热潮,更反映了煤化工产业用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靠合理布局、主动调整谋取科学有序发展的良好势头。


  在我国“以煤为主,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下,发展煤化工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科学高效地利用煤炭资源的现实选择。我国煤化工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煤化工产业也遇到了结构布局有待调整、部分产品出现过剩倾向等问题。此刻,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煤化工产业的必然选择。

  
  有了技术, 才有“可持续”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周竹叶在7月23日举行的2010中国国际煤化工展览会暨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较快,呈现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技术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动力等特点。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技术引进成本高、关键装备亟待国产化、部分产品滞销严重等困难。


  根据中国石化联合会提供的数据,近年来,我国主要煤化工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2009年,我国甲醇产量达到1133.4万吨;今年上半年甲醇产量达到811万吨,同比增长53.3%。2009年,我国合成氨总产量达到5136万吨;今年上半年合成氨总量2649.1万吨,同比增长4.6%。此外,我国目前还有大批在建、扩产项目以及规划建设的煤化工项目。

 
  周竹叶表示,在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行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仍在于技术创新。

 
  煤化工产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对技术的需求迫切,许多关键技术从国外引进。但是,国外一些煤化工技术缺少工业示范验证,引进风险很大,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多困难,付出的成本代价很高。周竹叶认为,当前,打破跨国公司技术封锁,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核心技术,做好商业化示范装置的建设和运行工作,是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根本途径。


  此外,煤化工装备的研发和国产化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虽然我国煤气化炉、甲醇合成塔等装备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成功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但为大型煤化工项目配套的核心反应器、压缩机、关键泵阀等主要装备还不能满足要求。加快煤化工关键设备和成套技术装备的开发,不仅可以降低煤化工项目的投资,增强竞争力,还可以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对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来说,发展前景看好,但技术瓶颈亟待突破。通过现代煤化工技术,可以把固态的煤转化为石油替代化工产品和清洁能源,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极大地减少碳化物、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现代煤化工技术也为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提供便利条件,其产业化的应用将对保护环境具有积极意义,为煤化工走低碳技术路线提供了技术支撑。


  目前,国内企业与科研机构联手,在煤化工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并逐步实现工业化。比如,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潞安集团、兖矿集团等都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甲醇再制烯烃(DMTO)技术,不仅实现了煤制烯烃,还降低了吨烯烃的甲醇消耗;由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开发,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清华大学和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的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工业技术开发项目工业试验装置,于去年底宣布在安徽淮南开车成功;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开发的块煤干馏中低温煤焦油制取清洁燃料工艺装置,于今年6月通过了中国石化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 admin
    加关注1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15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