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大,调峰手段滞后
记者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了解到,四川省探明天然气储量超过1.1万亿立方米。多年来,四川的天然气产量一直在200亿立方米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1/5到1/4。四川同时也是天然气消耗大省,最新数据显示,四川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不足7%,但天然气消耗量占全国的14%以上。
“这些年,四川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很快,天然气需求缺口几乎每年都在扩大。”据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7年开始,四川省天然气用量缺口每年都在数十亿立方米,省内天然气产出的增长已经越来越跟不上需求的增长。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年,全省天然气总产量逼近25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左右,但需求量却同比猛增10%。”
“在四川,天然气得到了普遍推广,在一次性能源消耗中占比达16%,超过很多发达国家水平。在全国,这个比例仅为5%。”四川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盛毅表示,天然气用量居高不下,加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四川的城市居民用气、企业用气一直在高位运行。
记者从四川省能源局了解到,四川虽然是产气大省,但由于需求巨大,基本上是“川气川用”,而且由于省内产量无法满足需求,从2011年开始,四川开始从外省组织购进天然气。然而,“外来气”并不能完全保障四川“气紧”时的需求。据省能源局一位负责人透露,入冬以后,外购气输出地的天然气消费大增,使得输入四川的天然气量大幅下降。
除此之外,天然气调峰手段相对滞后也是年底缺气的成因之一。据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营销处处长段永章介绍,在用气低谷期,四川省每天的城市天然气消耗量为2000万立方米左右,而到了冬季高峰可达5000万立方米。“现有的天然气管网缺乏相应的调峰功能,很难适应这种特征,导致城市天然气用户出现时段性缺气。” 段永章说,四川缺乏大规模的天然气储气库,这使得四川在调节峰谷差方面能力有限。
供应紧张,先保民用
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天然气利用政策》,将天然气利用顺序分为优先、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城镇(尤其是大中城市)居民炊事、生活热水等用气被列为优先类第一项,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2年修订的《天然气利用政策》中,该项仍然被列为优先类第一项。
“保民生、保重点、保发展,是我国天然气使用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四川省能源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保障民用的优先地位在四川遭遇气紧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以省会成都为例。2013年1月初,成都的城市天然气日供应量达440多万立方米,同比增长9.6%,然而由于气温下降,用气负荷急剧上升,1月3日前后,成都的日供气缺口高达40多万立方米。1月4日,根据《成都市天然气有序供应预案》,成都启动了供气橙色应急响应。
据成都市燃气公司生产部经理吴麟介绍,为了优先保障民生用气,成都安排工业企业分类采取错峰、轮供、限供等措施,督促城区内CNG站优先保障公交、出租车加气。“用气紧张是全国性的,在应急响应启动后,我们首先需要保障的是居民生活、公共服务设施、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的CNG用气。” 吴麟说。
调结构,解“气紧”
“四川现已形成环形输气网络,全长13000多千米,输气能力及覆盖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然而,目前每立方米天然气创造的直接价值约为5元,与国家要求的最低创造7元价值还有不小差距。” 四川省政府咨询委委员、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正明认为,四川现有的天然气化工主要是资源初级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加剧了天然气紧缺的局面。
“积极推进天然气化工向高质、高端领域发展,生产多种精细化工产品,淘汰落后的产能,减少工业用气,能有效缓解用气紧张。” 周正明说。
2011年4月,中石油通过宁夏中卫、贵州贵阳的天然气管道,开始将部分中亚资源输往四川,当年输气量为9亿立方米左右。而从2012年10月1日起,四川以“提高自产气价、降低外购气价”的方式开始实行自产天然气和外购天然气综合作价,不再单独制定外购气价。据四川省发改委一名负责人透露,统一执行综合价格,疏导自产气和外购气价格矛盾,有利于进一步拓宽气源,解决省内的“气紧”。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调度中心主任张威告诉记者,四川从2011年开始从外省组织购进天然气,每天的外购气量超过200万立方米,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公司同时也努力增加川渝气田产量,以增加省内天然气供应。”张威说。
在气源的拓展方面,页岩气的开发也有望缓解四川的“气紧”。川气东送建设工程总指挥曹耀峰告诉记者,位于川渝交界的涪陵大安寨页岩气项目区块未来将建成11亿立方米的产能区块,2014年产量能达3亿立方米,“十二五”期间可达10亿立方米。届时,四川的天然气缺口将得到缓解。
据四川煤炭地质局135地质队高级工程师杨在全介绍,我国页岩气储量丰富,勘查开发的区域中,四川盆地的储量最大。“可以预见,四川的页岩气在未来形成商业化开采后,四川"气紧"的日子有望一去不复返。” 杨在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