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工业气体行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萌芽状态,发展至今已成为支撑国家经济转型与新兴产业崛起的关键力量。《气体人——致敬中国气体行业奋斗者》专栏旨在通过讲述几代“气体人”的故事,展现他们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本专栏不仅回顾了老一辈开拓者的无私奉献,也聚焦新一代技术人才的锐意进取,希望通过这些生动案例激励更多人投身于推动中国工业气体行业的持续发展中,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图示: 程小华
炎热夏日被拧开的冰镇汽水、新手机搭载的最先进的芯片、医院里病人吸的氧、汽车工厂里的钢板正被切割……这些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看似毫无关系的碎片,背后却被同一样东西串联在一起——工业气体。中国人说,它是工业的血液;外国人说,它是看不见的动力。总而言之,工业气体是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料,小到零食包气体填充,大到火箭发射,都有它的身影。这个听起来陌生的名词,一旦失去就会导致现代世界无法正常运转。
工业气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保障它被制造出来的上游设备产业格外重要。程小华正是气体设备领域里与众不同的一位创业者,在他身上,既汇聚了“创业成功者”的素养和奇迹,更发生过命运弄人的惊心动魄。入职仅7个月,其业绩便突破了千万;25岁尝试创业,28岁押上全部身家二次创业;公司创建初期,惨遭队友釜底抽薪,生死一线硬控翻盘;公司壮大期,深陷担保危机,直面困境不逃避,用坚韧和担当实现逆袭重生。
今年44岁的程小华,创业已近20年,他从当年一无所知的毛头小子,成为了中国气体行业手握接力棒者。在当下气体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他和队友们全力朝更高的目标挺进。
初入职场,人生第一课是理想与现实的断层
1980年程小华出生,彼时改革开放的浪潮刚在我国掀起,也是在那时,随着股份制公司和民营制造业的出现,我国的气体分离与设备制造业孕育而出。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交汇,悄然将程小华和气体设备领域牵引着走到一起。
程小华能走入空分设备领域充满了戏剧性。他大学学的是服装生产与管理,上学期间有丰富的兼职经历,同时在校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能力突出。毕业前的校园招聘会上,程小华被多家公司录取,但最终将他“抢到手”的正是他入职的这家气体设备公司。
面试的老板透过程小华简单的履历,看出他是可塑之才,哪怕他后期还要回学校写论文不能全职,对方都没有犹豫,直接让人力资源部给他办了工资卡,并发了工资,提前“锁定”。
2003年初,正值中国空分设备领域快速发展期,时至年底全国已有9000多套空分设备,产能在1000m³/h以上的超800套。这一年,程小华从大学毕业正式入职杭州这家气体设备公司,并被派往驻北京办事处开展销售工作。他对北漂满是憧憬,也对自己的事业格外有信心。
在去北京之前,程小华多少有些自豪和骄傲的,第一次踏上前往首都的火车,在途中就设想过无数种公司人员接站的情景。谁知,在北京站下车那一刻他就被猛地拉回现实。“我拎着两个大包,彻底傻眼了,没人来接,还得自己去公司。”程小华突然就认清了步入社会后理想与现实的断层,在这座陌生的城市,“什么都得靠自己。”
程小华没有被吓退。他入职公司期间,正值人事动荡期,很多公司的老业务员离开单干。他们的离职,给程小华带来了机会。
入职仅2个月,他一跃成为北京办的经理,“我有了更多接触客户的机会,这也为我以后做自己的企业奠定了基础。”入职7个月后,程小华的业务销售额突破了千万,成为新销售队伍中第一个业绩破千万的员工。
除了行业人脉资源的积累,北漂期间程小华还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其他知识,比如当时被称为“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的余世维的讲座,他全都听过。这些前期的知识储备,都作为命运的馈赠,在他创业关键期拉了他一把。
2005年,25岁的程小华选择创业,成立了天津普菲科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摇身一变成为老东家的代理商。
很多人20出头的年纪要么还在学校读书,要么还是刚入职场的“菜鸟”。而程小华用短短2年时间在北京站稳脚跟,并完成了初步创业的经验积累,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搭建草台班子,“神奇的订单”降临
程小华的第一次创业,更像多种因素下的顺势而为。“我跟前老板商量好,我来做公司的代理商。”业务推进一段时间后,程小华发现前公司对自己有诸多掣肘,十分影响企业发展。这是他第一次站在带头人的位置,面对企业发展的问题。
一筹莫展之际,“转机”自己找上了门。曾经离职单干的同事,了解到程小华的情况后,说服他一起合作。2005年7月份,程小华参股了朋友的公司,负责整个华北地区的销售。他的能力也通过这次合作凸显出来,华北地区的销售额占整个公司的60%—70%,成为公司业绩挑大梁者。
2007年,既是程小华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也是中国空分设备领域重大变革的一年。
这一年,开封空分集团研发的特大型双泵内压缩空分设备投入使用,是中国空分行业达到国际水平的里程碑,也是我国空分设备领域从快速发展期进入稳步成熟期的标志。这一年,程小华回到杭州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成家,同年从参股的公司撤资。
撤资时,程小华是第三大股东。对于撤资的原因,他解释:“我家乡有成家立业的观念,既然回到杭州结婚定居,那就要在当地立业。”,于是有了独立成立一个新公司的想法。
2008年中国奥运之年,在举国上下如火如荼地为北京奥运会筹备时,程小华注册成立了杭州普菲科空分设备有限公司,正式开了二次创业之旅。他笑称自己当时搭起来的第一支队伍是一个“草台班子”——程小华负责销售;内勤交给自己的姐姐打理;只有一名技术,原公司干燥车间主任,是他原公司实习时候的师傅,又拉来创业失败的表哥,辅助做技术;找了几个电焊工,最终组建成了一支十几个人的小团队。
程小华说:“虽然我已经有两年的创业经历了,但开始时还是比较困难的。”。他二次创业的第一道坎,竟然是年龄。因为年轻,程小华租厂房时,对方总拿“斜眼”看他,心想:“一个小鬼头怎么可能办厂!”最后,他托同学帮忙,才租到了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外加一座7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
第二道坎,就是资金。结婚几乎掏光了程小华所有的积蓄,为了创业他只好动用了16万元彩礼,又加上从上个公司退股还回来的50万元,凑了66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即便有了这笔钱也是捉襟见肘:“租厂房花了15万,还得装修、招人,66万很快就没了,我必须在短时间内拿到业务,解决燃眉之急。”
程小华清楚地记得,新公司注册成功的日期是2008年2月1日。他在正月初九那天,从杭州跑到了冰天雪地的山西临汾谈业务,得到的回复却是——北方习惯正月十五之后才上班。7天的等待无比煎熬,车间工人不断追问程小华什么时候有订单,可临汾这边连客户都没见到。终于熬到了见面,但跟客户谈过之后,程小华悬着的心却更悬了,因为对方没有明确表示合作与否,无奈之下他们不得不在临汾继续等待。
二十天的等待和煎熬,项目始终没有签约的迹象,程小华的心态有点崩了,人也很焦躁。无计可施之下,他决定去五台山拜一拜,释放一下沉重的心情。哪知正是这次寻求慰藉之旅,让他得到了上天的“恩赐”。
程小华刚到五台山,无意中获悉,五台山脚下的一家铸造企业需要采购制氮装置。他没有犹豫,直接出击,不仅见到了对方的关键技术和商务负责人,还顺利敲定了合作,最终以57万元的价格签下了普菲科成立以来的第一个订单。
随后,老天爷像是要追着程小华喂饭一样,他们很快又跟同样来自山西临汾的志强钢铁签订了两台800方制氮装置的合同,仅仅过了一周之后,意外的惊喜又接踵而来,第一个拜访的客户终于确定了采购意向,通知前往签订合同。
这三笔“神来之笔”的订单,一共200多万,成为普菲科的第一桶金。“那时候非常开心。”程小华的喜悦溢于言表,“签了这三份合同,公司马上就能步入正轨了。”
偶然的背后,定有“必然”。看似是“五台山”效应带来的好运气,实则是普菲科乘上了政策改革的顺风车。那会儿正值钢铁行业小高炉换大高炉的改革,“要求淘汰500方以下的高炉,全部换成800方以上的高炉,同时要求以前用煤气反吹的布袋除尘工艺,改成氮气反吹,要求高炉采用氮气炉顶密封,”程小华提及,政策的春风拂面而过,为程小华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
图示:广东飞南制氧项目进场施工前的实地考察
随着2007年中国空分设备的重大突破,一大批本土空分设备制造企业,紧跟世界空分设备技术发展的步伐,国产空分设备的技术和性能指标开始与国外比肩。
这时,空分设备行业中变压吸附制氮就处于“从无到有”的过程,能做的厂家并不多,程小华的公司不仅是行业稀缺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的拥有相关生产经验的企业。更重要的是,经过第一桶金的三笔订单后,他们在山西钢铁企业中的口碑非常好。再加上,大批量改造钢铁高炉的契机,程小华无意间抓住了行业需求,令他将山西地区绝大部分高炉置换业务拿下,订单一个接一个,势如破竹,公司业绩更是一路开花。
这也在程小华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企业要想发展,必须紧跟行业政策改革的风向。
遭遇两次生死转折,壮士断腕直面死局
2012年是程小华在空分设备领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主要负责企业的销售,技术部分全权交给工程师。但在这一年之后,他开始深入涉足技术,不论是杭州普菲科的课题项目,还是专利技术及论文。
能让一位企业带头人跳出舒适圈,跨界搞技术研究,一定是非同一般的原因。谈及第一次的“生死转折”,程小华直言自己从“销售员变消防员”,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技术”受制于人导致的。
图示:2024 年中国国际气体展与外国客户技术交流
“最近几年,国家一直在鼓励企业提质增效,往高层次发展,因为低端竞争只会把企业越拖越垮。”程小华说,从2008年起,普菲科开始给四川某大型研究院做OEM贴牌。随着他越了解行业的先进技术,越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公司卖出去的只是“简单的设备”,如果想要走的更远,必须重视技术创新,手里要握有行业领先的专利技术。
2010年程小华在成都成立技术研发中心,请了一对技术过硬的工程师夫妇,通过技术入股参与研发中心的经营。这种合作模式一开始很成功,公司产值一度到达7000多万元,对方强悍的专业能力,使得程小华对他们十分信任,把技术中心全权托付给两人。可恰恰是这份信任,让他栽了大跟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程小华发现工程师夫妻不仅接私单,还因此出现了重大纰漏。双方坐下来交涉时,对方竟狮子大开口,想吞下程小华的公司,否则就撂挑子不干。
“如果彼此在这样的前提下合作,那肯定不合适。”程小华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工程师夫妻走的非常干脆,程小华知道,他们在等着看笑话,想让自己去求他们。
憋着心中的这口气,程小华更加坚定了必须亲自操刀项目的决心。
可真等进入项目后,程小华傻眼了,他没想到是“地狱模式”,还极有可能带来灭顶之灾。“我们所对接的600多万元订单的背后,支撑着一个上亿元的大项目。如果我们出了状况,造成主装置有问题,后面的损失会达数亿元,哪怕赔上整个公司都不够。”
程小华努力让自己的理智回笼,思考对策。他从杭州贷款了500万,专门用于成都技术中心的运营、解决现有的困难和聘请专家。为了能够尽快找到合适的专家,他开出了当时令人瞠目结舌的条件,30万元的年薪,30万元的离职保障金,4%的干股。2012年,这样的待遇已远高于高精尖科技公司的薪资水平了。
远超同行的高薪,既是程小华的大智慧,也是他的魄力。因为,大公司的专家一致认为跳槽到小公司没保障,程小华只有以丰厚的报酬才能吸引到专家。
一个月后第一位专家到岗,半年内四位专家陆续加入,程小华从销售员变“消防员”,化解了这次灭顶之灾。吃一堑长一智,程小华正是吃了这样的“闷亏”,才会突然大变样,从销售跨界到技术。
在公司大步前行三年之后,程小华遭遇了人生第二个“灭顶之灾”。
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将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当中。也是这一年,程小华身上同样发生了一件与“钱”有关的事——财务担保危机。他为朋友担保了1380万元贷款,然而对方无力偿还跑路了,债务转嫁到他头上,直接对他和公司造成了毁灭式的影响。
担保危机只是开始,其引发的财务问题,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先是政府方面。当时程小华刚在开发区买了地,打算建新厂房。担保危机出现后,政府方面担心程小华资金不足,建议他把地退了,他没有同意,这意味着程小华要在偿还1380万元债务的基础上,再花2900多万元造厂房,压力可想而知。
紧接着,竞争对手迅速散布谣言——程小华担保出问题了,普菲科要倒了!很快,供应商便来催要货款。小股东们见状,认为程小华的担保危机影响公司发展,前景堪忧,也要求退股。他的资金缺口,一度逼近7000多万元。
有人建议程小华宣布破产,来减少一些经济压力。可他愣是咬紧牙关就不宣布破产,他说:“我要对客户负责,他们把那么大的项目交给我,我不能因为自己的问题搞砸了。”同时,程小华还一定要把厂房造起来,“我要告诉所有人,普菲科没有倒,我们仍在建新厂房和办公楼。”这既是给他自己鼓气,也是为争一口气。
还款过程中,供应商想用公司的车抵货款,程小华没有犹豫,直接让对方开走。对小股东们,他也二话不说,要钱给钱,要抵押物给抵押物。最终,他的房产、公司的车全被用来抵钱了。
此外,他的婚姻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革,可谓是人生遭遇全方位的暴击。
程小华没有被压垮,他顶着一口气,带着壮士断腕的魄力,直面死局。他首先要做的是,不内耗。“我没听别人的建议,去找欠债人追钱。”程小华说,“对方走投无路才跑的,即便我找到他,也拿不回钱,还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企业上,做好自己的事。”
其次,是能抗压。哪怕是最难的那段日子,程小华也没有失眠。“睡觉的时候,我会把负能量撇开。”他谈道,“自己有了精神,才有精力去应对这些事。”没被干趴下才有资格东山再起,很多时候,打败人们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当事人对待困难的态度和状态。
最后,是企业经营层面的策略。程小华非常看好行业的发展,他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壮士断腕”,为公司做瘦身,再等待时机打翻身仗。在保障新厂房建设的情况下,程小华将石家庄分公司交给小股东打理,并解散了成都技术研发中心,把技术人员安排回杭州上班。
当时,程小华给自己划了一条底线——必须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并且决不能欠别人钱。
2016年普菲科的新厂房终于建成,程小华仍深陷财务危机之中。恰在这时,他幸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贵人”出手相助。对方以入股及购买他房产的名义(程小华仍继续居住在房子里),打了2000万元到他帐上,并且不要利息,帮程小华化险为夷。
由此,程小华绝处逢生,得以度过人生又一重大难关。在他缓过来后,朋友退还了公司股份。
扛过来后,程小华认为危机中也有利好的一面。小股东们为了及时摆脱“困局”,同意只用很少的钱,退还了持有的股份份额。现在程小华对公司100%持股,他说:“我进入这个行业,就要百分百承担责任,我是无限连带责任。”此外,经过这次危机,银行对他和公司也更加信任,无需抵押贷款,全部是信用贷款。
轻舟已过万重山,程小华感谢那个在绝境中没有放弃、直面死局、不逃避的自己。
行业转型升级阶段不断蓄能,做好亮剑的准备
如今,在程小华的带领下,团队80多位员工创造出了过亿的销售额,其中有一半人在忙碌于湖北新工厂的建造中。提起现在的普菲科,程小华满是骄傲,“公司的几项技术也在行业中领先。”在业界的口碑非常好。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变压吸附制氮装置、VPSA制氧装置、甲醇制氢装置、天然气制氢装置等一系列产品,已经从程小华刚进入行业时的“起步阶段”,发展为“高竞争”赛道。同时,我国正在推进“双碳目标”,绿色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将推动工业气体行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变革下,低端竞争已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程小华举例,通过技术升级以前一方氮气0.8元的生产成本,被压缩到现在的0.15元,在这个过程中能耗减少、碳排放得以控制,帮客户降低了成本、实现双碳目标。因此,“以往低效、高能耗、大众化的空分设备产品,会被节能、环保、绿色的产品慢慢取代。”
“未来,空分设备一定是技术和升级换代的竞争,而非低价竞争。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掌握了先机,谁就能成功。”程小华肯定地说。基于这样的考量,他开始推进湖北新工厂的建设,进行技术研发和升级,以求实现工业气体全产业链的发展和布局。
除此之外,国产替代,也是空分设备领域的一大发展方向。
程小华说:“过去我国气体行业非常依赖进口,包括吸附剂、催化剂、材料等,但现在国产的品质也非常好。”以碳分子筛为例,程小华他们先后用过德国和日本的,现在国产的吸附剂不仅价格实惠,而且性能还好。一些他们自己产品的规模和性能也已经超过了国外,比如其制氧系统的能耗,达到0.28度电即可生产一方氧气,远远低于某些国外公司的产品,而且单套规模也可以提升到20000NM3/H以上,真正的实现了超越。
下一步,中国空分设备领域,一定会在卡脖子的技术上,逐一实现国货替代进口。如空分设备里使用的“膜”,虽然目前被美国空气产品公司垄断,但程小华相信国内企业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做出“平替”,因为现在已经有性能相差无几的产品了。
“中国气体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今后将是黄金发展时期。”程小华信心十足。
为了抓住黄金机遇,程小华已有清晰的规划:现阶段,他们要将自身打造成‘全产业链’发展的平台,并逐步向集团型公司发展,以公司为平台,让人才充分发挥才干、当家作主。同时,不断进行技术研发,他们现在正研发的吸附材料和催化材料,已经小有眉目了。
除了立足国内,程小华还要带着中国空分设备“走出去”。目前,他们已经跟印尼最大的气体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接下来还要去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经过出海历练后,将跟随中国气体企业出海万里行组委会走向全球。
2024年1月,央视《匠心智造》栏目播出了关于普菲科的纪录片《工业气体的探索者》,正是对程小华一路拼搏的最好诠释。
从2003年进入空分设备领域,程小华已经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回顾过往,他认为:“创业不能只局限于自身利益的得失,想要在一个行业脱颖而出,就要有牺牲精神。这样能换来更多人的幸福,因为一个企业除了领头人外,还有一群托举着企业的员工。”
图示:普菲科杭州公司团建活动
程小华还谈道:“人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以及勇于亮剑的精神。”与其抱怨环境,不如脚踏实地干事业,否则机会来了也抓不住。
在迈进工业气体新时代的征程上,程小华和他的小伙伴们紧握接力棒,亮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