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200亿,“十四五”2.4万亿,国家电网大手笔投资打造“两张网”!

   2023-01-19 大化工4600
核心提示:就在国家能源局1月初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下称《蓝皮书》),明确了新型电力系统的“路线图”后,国家电网随即公布了大手笔投

就在国家能源局1月初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下称《蓝皮书》),明确了新型电力系统的“路线图”后,国家电网随即公布了大手笔投资。

注意到,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在日前表示,2023年国家电网将加大投资,发挥投资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电网投资将超过52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约4%。

2022年,国家电网计划安排电网投资额为5012亿元,已达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约6%。

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2022年8月1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介绍,“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计划投入电网投资2.4万亿元,大力推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

那么,“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海量投资具体投向哪里呢?

辛保安介绍,一方面,持续完善特高压和各级电网网架,服务好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支撑和促进大型电源基地集约化开发、远距离外送;另一方面,加快建设现代智慧配电网,促进微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发展,满足各类电力设施便捷接入、即插即用。

1月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蓝皮书》,提出电网侧“三步走”的分阶段目标:当前至2030年,以“西电东送”为代表的大电网形态还将进一步扩大,分布式智能电网进入发展起步期;2030年至2045年,大电网、分布式智能电网等形态融合发展;到2060年,电力与能源输送将深度耦合协同。

可见,国家电网“十四五”2.4万亿元投资,与《蓝皮书》电网侧第一阶段目标是高度吻合的。具体而言,可将辛保安提出的两个投资方向归纳为国家电网要拉两张“网”:一个是“西电东送”的特高压,一个是智能配网和微网。

特高压加速扩容

特高压建设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我国风光新能源建设的瓶颈之一。

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33条特高压线路投入使用。“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交14直”,涉及线路3万余公里,总投资约3800亿元,较“十三五”特高压投资2800亿元大幅增长35.7%。

不过,这些已经建成的特高压项目,仍然无法完全满足新增风光“大基地”的需求。

2022年初,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 (以下简称 《方案》)提出,到2030年,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4.55亿千瓦。风光大基地建设是国家推动“双碳”战略落地的重要举措。

根据广发证券11月21日报告统计,第一批风光大基地容装机规模共计9705万千瓦,其中40%利用现有特高压等通道外送;第二批风光大基地已披露装机规模1.65亿千瓦,其中14%利用存量通道,86%需依托新建通道外送;预计第三批及以后大基地装机规模将达到1.9亿千瓦,外送需求仍占七成。

但受疫情影响,2022年特高压开工不及预期。由于特高压建设周期约1.5-2年,因此,欲使规划的“三交九直”项目在“十四五”内投产,则最晚需要在24年上半年开工。

也是因此,中金公司最新研报分析称,2023-2024年,国内有望迎来特高压直流新一轮核准高峰。由于“三北”地区本地消纳能力有限,风光大基地仍需配套送出通道,“十四五”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200GW,其中外送150GW,占比75%,本地消纳50GW,占比25%。预计“十四五”仍有5-6个特高压送出通道待规划论证。

更多的项目核准,也将会出现更多的相关投资。经测算,交流特高压投资预计2023年较2022年增长77%;直流特高压投资预计2023年和2024年分别增长70%和61%。

特高压工程的大量上马表明,国家电网当前的投资和发展重心仍在输电网上。然而,光有特高压也还不够。国家电网要倾力打造的另一张“网”,是智能配电网、微电网。

智能电网亟待成熟

实际上,特高压尤其是外送风光线路利用率低一直广受市场诟病,而随着跨省跨区电力交易的突破,刻舟求剑式地锁定或追求高通道利用率也不够现实,这样会对受端电网带来很大冲击,远距离配置资源也面临较高的平衡成本问题。

同时,从目前已建成的特高压线路运行情况来看,未来全部指望“三北”地区送电来解决绿电供给问题的难度很大,还需要积极挖掘本地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实现电力外送和就地消纳互补、高弹性大电网和智能配电网微电网协调运行的格局。

从国际经验来看,可再生能源就地平衡的“配电网模式”的经济性更好,有利于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同时在能源供给侧,采用不同能源种类联动会产生互补效益。市场逐步形成的一种趋势性判断是,除了特高压,新一轮能源革命的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省级、小区域等中型电网以及末端配电网、微电网。

远距离骨干输电网未来将是区域或省级电网调剂余缺的手段,难以扛起保供大梁;“源网荷储”的电能新生态链与中型电网将真正重构电力系统,特别是以配电网内电力交易频次大规模增加,更加灵活地发现价格、更高效率的匹配供需,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如此才能应对未来可能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缺电考验。

同时,新型电力系统转型致使配网运行复杂程度加剧。在供电侧,离散型、随机性的分布式新能源接入配电网就地消纳,导致配电网成为有源供电网络;在负荷侧,电动汽车等场景的增加进一步加大了配电网运行控制的难度,配网侧亟需提高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而配套特高压接入配电网也将拉动配网侧投资需求高增。

对于新型电力系统,西南电力设计院原副总工程师吴安平勾勒出这样一幅图景:

分布式小型网络与大电网并存,储能系统遍及电网各环节;输电网处于中心枢纽地位,像一个“大蓄水池”,配电网在四周,像无数“小蓄水池”;输电网随时吸收或补充配电网的盈余或缺额,为配电网提供可靠供电保障,配电网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积极实施需求响应;输配电网间形成双向互助、协同共生关系,同时大电网具备柔性化和数字化的特征,以支持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得以很好利用。

可见,新型电力系统,大电网建设至关重要,大电网之外的配电网、智能微网建设同样重要,这将是国家电网万亿投资的重点方向。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 admin
    加关注1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15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