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国际能源供需形势严峻复杂,能源供应持续紧张、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国内能源保供难度和压力明显增加。在此形势下,中国能源供应是否有保障?能源价格能否保持稳定?国务院新闻办日前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有关情况。
能源供需总体平稳有序
“总的看,全国能源供应有保障,价格平稳。”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介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入冬以来的历次寒潮天气均得到了较好应对,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有序。
从生产端看,能源增产增供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积极推动煤炭稳产保供,供暖季煤炭日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同时,充分挖掘油气增产潜力,2022年天然气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持续提升电力供给能力,去年各类发电装机增加2亿千瓦以上。
从储备情况看,能源储备和顶峰保供能力显著增强。天然气方面,全国储气能力超过320亿立方米,入冬前实现应储尽储,目前剩余可动用储气量200亿立方米。煤炭方面,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5000万吨,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1.75亿吨的高位,可用天数达到22天。
“我国能源安全稳定可靠供应是有保障的。”连维良说,这主要体现在能源增产增供有空间、外购资源有长协、重要品种有储备、稳定价格有政策、应急保供有机制。国家统筹做好煤炭、天然气、电力、成品油等各种能源品种的互济互保,能源顶峰保供能力稳步提升。需求侧负荷管理预案进一步完善,坚决做到非极端情形不限电、不限气,极端情况下限电不拉闸、限气不关阀,牢牢守好民生用能底线。
清洁能源支撑作用明显
能源保供版图中,不仅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底气足”,光伏、风电、核能等清洁能源的作用也愈发凸显。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介绍,2022年,中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在1.2亿千瓦以上,累计装机将超过7亿千瓦,带动了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12亿千瓦,风电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随着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在能源保供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章建华说,根据电网公司调度数据,202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出力约占平均用电负荷的15%左右,最高可达40%。2022年迎峰度夏期间,江苏、山东、浙江等光伏发电装机大省午间用电高峰期间,光伏平均出力系数达到0.5,有力支撑了能源安全供应。
核能也正成为冬季保暖的重要资源。2019年,山东海阳核电厂建成投运核能供暖一期工程,成为中国首个核能供暖项目;2021年建成海阳核能供暖二期工程,供暖面积已超过500万平方米,实现了海阳市城区核能供暖全覆盖;此外,浙江秦山、辽宁红沿河等核电厂也先后实现核能供暖。
“核能供暖是在核电厂发电的同时抽取部分蒸汽作为热源,通过换热站进行多级换热,最终经市政供热管网输送到用户。用户与核电机组之间采取多重屏蔽隔离,只有能量传递,没有介质接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城市集中供暖方式。”章建华说。目前为止,这些项目运行安全平稳,供暖效果良好,既有替代煤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又有降低当地热价、提升供暖质量的经济效益、民生效益,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个着力”确保能源稳价
去年以来,全球能源价格持续高位震荡,欧洲电价、气价大幅飙升。数据显示,去年1—11月,美国、欧元区CPI中能源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27%和38%,其中天然气价格同比涨幅达到26.6%和56.5%,电力价格同比涨幅分别达到12.9%和36.3%。
在同样面对国际市场冲击和极端天气考验的情况下,中国依靠制度优势和保供稳价组合拳,实现了能源价格总体稳定在合理区间。去年1—11月,中国CPI中居民水电燃料价格仅上涨了约3%,汽柴油价格涨幅也明显低于欧美,尤其是居民电价、气价总体保持稳定。
“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也是进口大国,在严峻外部环境下,实现能源保供稳价,特别是稳价,十分不易。”连维良说,这主要取决于四个“着力”:着力增加有效供应;着力完善价格机制;着力用好中长期合同和着力发挥能源企业保供关键作用。“政府尽力帮助能源企业纾解困难,通过中长期合同控制成本,通过落实价格政策合理疏导成本,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支持力度,有效缓解一些企业的阶段性经营困难,为能源保供稳价创造了良好条件。”
当前,在能源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中,一些企业反映不能足额签订中长期合同,签到的部分合同不能全部履约。连维良表示,2023年将加大力度推动解决这类问题。一方面,推动“应签尽签”。涉及公共利益、民生保供的部分,要在政府指导下规范签订中长期合同;另一方面,实现“违约必究”。对于政府引导的能源中长期合同,特别是涉及民生的中长期合同,不仅要签约到位,还要履约到位。不履约的,将一个不放过地督促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