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三个涨停板后,2023年首家跨界光伏的企业奥维通信(SZ:002231)1月4日收跌,收盘价为9.02元/股,跌0.88%。
自1月2日公告拟成立合资公司,在安徽淮南投资45亿元建设5GW电池及组件产能以来,奥维通信成为新年首家“追光”企业。但控股股东破产清算及股权拍卖带来的控制权变更风险,以及企业资金状况让这次跨界隐忧重重。
1月4日,奥维通信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公司所发布的仅为披露投资意向的框架协议,关于合作方的出资情况以及项目各项细节尚在推进中,新进展将及时进行公告披露。
在近年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爆发背景下,新晋入局者层出不穷,但并非所有跨界尝试均能获得回报。“目前行业产能存在过剩,且并非有钱就可以做光伏”。有从业者向贝壳财经记者感叹。
奥维通信新年“追光”,意在新能源行业红利
公告显示,奥维通信拟与熵熠(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熵熠”)在淮南市田家庵区组建合资公司,投资建设5GW高效异质结(HJT)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为约45亿元,规划完成时间3年,分三期建设。
奥维通信拟投入现金人民币2.1亿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金的51%。合作方上海熵熠则将以专利技术及知识产权出资,投入2亿元,占合资公司本金的49%。
公告显示,上海熵熠本次拟作为出资的发明专利、知识产权等,主要方向是提供了一种钝化背接触异质结太阳电池结构设计及其制备方法,提供电池转换效率及提高产品良率是专利的核心技术。
奥维通信表示,(上海熵熠)本次拟出资的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最终以第三方具有资质的评估公司评估报告为准。
“随着项目的开展实施,公司将新增新能源光伏业务,形成军工和光伏双主业并举的业务格局。”奥维通信就此次跨界表示,在原有优势业务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光伏行业,分享全球新能源行业需求大爆发的行业红利。
跨界隐忧:控制权摇摆,账上资金有限
奥维通信官网介绍显示,其是一家从事军队电子信息化、音视频指挥系统、网络通信等领域并提供专业解决方案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军民融合企业,于2008年上市,2013年开始从事国防信息化事业。
奥维通信此次跨界光伏,在吸引市场关注的同时亦隐忧重重。
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或许是奥维通信自身控制权的归属。
上市公司目前的控股股东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持股23.42%的瑞丽市瑞丽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瑞丽湾公司”),后者自2021年起已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所持有的奥维通信部分股权也陆续进入司法拍卖。奥维通信在2022年12月21日一则关于瑞丽湾所持上市公司4%股权拍卖结果的公告中表示,如此次拍卖股份最终全部完成过户,可能导致公司第一大股东及控制权发生变更。
贝壳财经记者通过阿里司法拍卖网站搜索获悉,目前尚有瑞丽湾公司所持奥维通信合计6735.1万股股票等待于1月中旬先后进行拍卖,约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9.42%。
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去向的不确定性外,目前经营状况不甚理想的奥维通信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跨界?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奥维通信货币资金仅1.68亿元。除了意向投资光伏外,奥维通信还同时在推进对哈尔滨哈船导航技术有限公司的并购,股权收购与增资合计金额或接近2.5亿元。
1月4日,奥维通信方面工作人员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公司账上资金充裕,每个投资项目进程不同,出资方式也将依据公司具体情况。公司方面还表示,投资光伏而设立的合资公司在成立后本身也将是一个独立主体,后续会有自身的融资渠道。
产能过剩风险下,跨界仍会是好主意吗?
奥维通信拟投资的电池与组件环节位于光伏产业链的中上游环节。有光伏行业从业者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相较光伏产业链的其他环节,虽然组件等投资门槛较低,但对于几乎没有积累的企业来说,要从头开始跨界光伏可行性依然极低。“目前行业产能存在过剩,且并非有钱就可以做光伏”。
在近年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爆发背景下,新晋入局者层出不穷。但并非所有跨界尝试都能迎来好结果。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介绍,根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初至2022年11月,我国光伏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80个,其中部分项目为分期建设,未来将视市场变化情况择机启动,意味着项目能否最终落地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主营毛纺业务的江苏阳光(SH:600220)在2022年上半年宣布拟在包头建设多晶硅、电池片及组件等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公司的跨界投资迅速引来监管关注,对于上交所问询函提出的对外投资较大,且无明确筹资计划,也无技术、人才、经验储备等事项,江苏阳光承认能否实际推进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2022年末,江苏阳光宣布拟终止在包头市投资光伏项目,改至宁夏石嘴山市继续开展和推进。
王勃华提出,跨界企业入局制造端,可以促进光伏技术百花齐放,刺激传统光伏企业加速推进技术迭代,也能为光伏行业带来新的经营模式,使行业更具活力。他同时提醒,跨界亦可能出现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部分环节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