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我们聊点大的——碳中和到底是不是阴谋论?

   2023-01-04 大化工3330
核心提示:碳中和、碳排放税,我们或多或少都从新闻里听到些。2015年《巴黎协定》,标志着低碳世界转型的开始。此后,很多国家都开始提出自己的碳中和目标。比如

碳中和、碳排放税,我们或多或少都从新闻里听到些。

2015年《巴黎协定》,标志着低碳世界转型的开始。

此后,很多国家都开始提出自己的碳中和目标。

比如——

瑞典气候法2018年1月开始生效,以实现2045年碳中和为目标。

法国、英国,2019年确定2050年达到碳中和。

美国2017年川普退群(退出《巴黎协定》),后来重新加群后,承诺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日、韩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中国也提出要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巴黎协定》签订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做出碳中和承诺,根据英国能源与气候智库统计,截至 2021年底,全球已有136个国家和地区承诺碳中和。

但俄乌战争持续,欧洲遭遇能源危机反噬,他们反水直接掀桌子了。

荷兰2022年6月底表示,计划取消燃煤能源生产上限,允许燃煤发电厂满负荷运转到2024年。

德国2022年7月初放弃了到2035年电网中“接近10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并表示能源行业的碳中和目标要在燃煤发电淘汰后实现。

英国国家电网则决定延长两座发电厂的4台燃煤发电机组的使用寿命。

2022年8月22日,环保之都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宣布放弃2025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美国最高法院在2022年6月底的一则裁决中,站在了清洁能源的对立面,限制了国家环境保护局(EPA)根据《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对现有燃煤和燃气发电厂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管的权力。

中科院院士丁仲礼2021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就说:“我在这给你个预测,西方这些国家就是放空炮的,你以为他们会真减排吗?咱走着瞧。”

       

首先,咱们要搞清楚碳排放问题是怎么来的?

早在199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发表了第一份评估报告,核心内容就是:全球温度上升,和人类活动有关。大家需要注意下时间点,1990年,差不多是发达国家完成重污染产业转移的时间窗口。

后来的几年里,各国反复讨论,最终达成了几个碳减排的国际公约,其中最重要的是1998年的《京都议定书》,这个协议书里确定了一个原则,叫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地球发飙,那地球人都会受到惩罚,所以每个国家都有碳减排的责任,只不过承担的分量不一样。

这个很好理解,碳排放的主力担当是工业,发达国家用将近两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工业化,也提前把地球污染了一遍,而等到发达国家完成产业升级,把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才进行了几十年,它们就开始呼吁保护地球了,还要求所有人统一减排, 这就太“西方”了。

所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就是,发达国家要马上开始减排,而发展中国家可以晚一点再减,并且发达国家应该出钱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

2009年,各国又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开了一个大会,打算升级一下协议内容,把具体责任明确到国,整场大会开得一地鸡毛,唯一成果就是确定了下次吵架的时间和地点,而随后的几次大会效果也基本一样,大家满怀激情的讨论”吵架“,但始终没有结果。

造成这一局面,一方面是学术界对于气候变暖的原因存在不同看法;另一方面,各国在减排的利益诉求差异太大,根本谈不拢。

咱们先说学术界。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气候变暖的成因就存在巨大分歧,主流观点认为是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升温,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瞎扯淡。

因为地球温度变化是周期性的,比如一亿年前的白垩纪要比现在还要热,而一万多年前地球却变成了冰河时代,后来地球温度迅速爬升,你总不能说是山顶洞人玩火闹的吧。

所以,要谈论气候变暖就要把时间线拉长,不能只看最近十几年的温度变化,如今我们正好处在温度上升周期,就算排碳对气候有影响,那也不是气温上升的主要因素。

这个观点听起来没什么毛病,但问题就出在提出这个观点的人身上。

因为支持这种说法的主要是俄罗斯的科学家,这就引起主流学界的质疑。大家都知道,俄罗斯的财政高度依赖能源出口,如果大家都减排,不去烧石油,那俄罗斯的石油卖给谁?而且,俄罗斯大部分的国土在北极圈附近,气候变暖对它说还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但是反过来,欧洲一直力推减排,一是因为欧洲已经完成产业升级,早就过了排碳峰值;另外,欧洲的减排技术非常发达,如果达成全球减排共识,欧洲就能割发展中国家一波韭菜。

所以从阴谋论这个方向去琢磨碳排放,那这个话题就无法继续往下聊了,目前的主流观点仍是碳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而非主流的观点也有不少受众,这就为一些国家提供了谈判的理论支持。

后面的问题就简单了,大家根据国情选用理论,最终目的还是在碳排放的谈判中获得实惠。

搞清楚了碳排放问题的由来,咱们再来看看各国对于碳排放的态度。

第一类是以能源出口为主要收入的国家,它们认为碳排放就是个伪命题,这是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挖的坑儿。

第二类是欧洲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它们是气候谈判的主要推手,因为它们已经完成了产业升级,减排技术又非常发达,所以要求大家一起减少排放。

第三类是岛国,海平面上升直接导致国土面积缩水,如果再不做点什么,用不了一百年,像马尔代夫这样的小岛国,就将消失不见,所以它们最着急,减排的意愿最强烈。

    

第四类是没啥工业发展前途的国家,比如大部分的非洲国家没啥工业,碳排放的配额根本用不完,所以对减排这事完全没意见,甚至还想着把多余的配额卖掉换点外汇。

第五类是中国、印度这样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为了表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中国和印度愿意减排,但前提是西方应该承担更多责任,不能因为发达国家提前完成了工业化,就要要求发展中国家不发展,显然这不公平。

最后一类是美国,它对碳减排这事非常不积极,因为美国在2006年之前是世界头号排碳大国,人均排放量远远超过中国。而且美国人大手大脚惯了,街上跑的都是大排量的SUV,根本不懂啥叫"低碳环保"。

   

美国虽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国会一直没有批准,后来美国政府也觉得演不下去了,干脆退出了这个承诺。

所以,碳排放看似是个环保问题,但实际上是各国利益的博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而且还能找到理论支持,这种情况下,气候谈判谈不出结果是必然,谈出结果才显的不符合常理。

但这个问题不可能一直拖下去,地球越来越不稳定,人类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必须建立起一个大家都能认同和遵守的排碳秩序。

那如何建立一个可行的排碳秩序呢?

在政治学上有个基本逻辑,那就是:我有能力伤害你,但我选择不伤害你,于是谈判的空间就打开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儿子期末考试没考好,老子没有选择棍棒教育,而是和儿子深入探讨了游戏的危害和长期的学习计划,儿子为了不挨打,只能无条件的接受老子开出的条件,就这样,新的秩序被建立了起来。

又或者双方实力相当,任何一方都没办法靠暴力手段解决问题,于是大家就会坐下来谈判,谈出来的结果也会认真遵守,因为违约就会被惩罚,当惩罚超过收益时,大家也就心甘情愿的遵守规则了。

如果把这个逻辑用在碳排放上,那就是谁的碳排放量高,谁就拥有了伤害别人的能力,而如果这个国家不仅特别能排,还有能力减排,那它就拥有了谈判实力。

拿欧洲来说,它就没有这个实力,欧洲虽然拥有减排技术,但是人均排放量很低,能减不能排,也就是光有技术没有市场;而印度正好相反,工业化才刚开始,未来还有很长一段碳排放的路要走,所以能排,但不能减。

真正拥有碳实力的是中美。

    

从2000年开始,中国承接了全球的制造业,工业化速度明显加快,碳排放量也迅速上升。如今,全球每年的碳排放量达到了400亿吨,其中中国占到30%,美国占15%,欧盟占10%,印度占到7.1%,剩下的国家都在5%以下。

中国人均排放量超过了欧洲,但还不到美国人均排放量的40%。

但随着产业升级以及清洁能源替代战略,中国的碳排放会在2030年达到峰值,随后逐步下降,直到实现碳中和目标。

实际上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碳排放已经开始下降,而印度的排放量却在上升,上升的量比中国减排的量还要大。

说到这大家应该明白了吧,中、美不只是拥有碳排放的绝对实力,关键是技术水准到位,可以在不远的将来实现碳减排,直到达成碳中和的目标。

而其他国家,排放量太小,减不减排根本不重要。所以,真正影响气候谈判的就只有中美,如果中美两国在全球气候问题上不配合,欧洲和日本就是喊破嗓子也没个卵用。

所以,碳排放看似是个全球问题,但关键是在中美两国的态度。

那中美两国是个什么态度呢?

前面也说了,美国的碳排放主要在民间,如果让美国人放弃开皮卡,那大概率刁民会上街,所以美国政府对减排这事一直不太上心。

而中国的问题就复杂多了。

首先,中国工业化开始的很晚,目前仍处在高排放阶段,不能因为欧洲提前完成了工业化,就要中国不发展,维持落后和贫穷;

另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几乎就是在为全世界搞生产,所以也是在为全世界进行碳排放。发达国家把高耗能、低收益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自己国家的碳排放自然就少了,然后又跑过来指责中国太能排,这就太不要face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碳配额,说得简单点就是每个国家每年的免费排放的量,如果排放量超标,那就要向配额用不完的国家买。

中国在为全世界生产和排放,但配额却是以国家为标准,这明显就是西方在套路中国,我们怎么可能答应(上当)?

所以,气候谈判一直谈不妥,主要就在于游戏规则对中国不友好。中国有足够的碳实力,和减排能力,如果中国同意游戏规则,那全球减排就毫无意义。

最后咱们再多说一句,中国之所以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一是我们达成了谈判目标,获得了足够的配额和减排技术;二是,我们的新能源产业布局基本完成,已经到了产业升级和能源转型的时间窗口。

碳中和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中国是在为全球减排,一旦实现碳中和目标,那就是拯救了全人类。

    

这种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完全符合中国的人设。

中国的产业升级本身也是我们经济转型一直在做的事,双碳同时也是国运之争。

总之,在碳排放问题上,中国一直都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碳中和不仅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体现了中国的国际责任。

未来的碳中和时代,也必将属于中国。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15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