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12月23日,据上海证券交易所文件,上交所决定终止对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治臻”)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的决定。
今年6月30日,上海治臻科创板IPO获受理,但在受理后不到半年时间,公司的上市进程就遭到终止。
根据招股书,上海治臻原本拟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1070万股,募集资金12.21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计划6.71亿元用于扩建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生产项目,2.89亿元用于上海治臻研发中心建设项目,2.6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如今在上市进程遭到终止之后,上海治臻的资金来源需要另谋出路了。
根据公开信息,上海治臻由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团队发起,致力于打造氢能金属极板全链条解决方案。产品主要应用于捷氢科技、新源动力、未势能源、氢晨科技、潍柴动力等国内主流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企业。
招股书显示,上海治臻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2750万元、6961万元、2.23亿元;净利分别为-3359万元、-1.3亿元、2016万元;扣非后净利分别为-500万元、-253万元、1390万元。
2019至2021年,上海治臻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分别为94.07%、96.00%和94.53%。而前五大客户中,捷氢科技占据了半数以上的销售额,分别为1842.87万元、3558.36万元和1.0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高达67.00%、51.12%和48.10%。
可见,上海治臻对主要客户,尤其是第一大客户捷氢科技高度依赖。
此次上市,上海治臻选取的上市标准为第二套,第二套标准规定,预计发行上市的股份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亿人民币,并且三年在研发方面的累计投入比例,需要占3年内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15%以上。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来自捷氢科技的大力输血,上海治臻大概率无法达到科创板上市的标准。
今年6月,捷氢科技与上海治臻的IPO几乎是前后脚获得受理,但在10月份其IPO进程便与治臻一样,处于中止状态。在上海治臻IPO遭到终止之后,捷氢科技的未来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数据显示,2021年,捷氢科技产能为6000台,产量只有1470台,产能利用率仅24.5%。虽然只有不足三成的产能利用率,捷氢科技却在2021年大笔采购了上海治臻1.07亿元的产品,而2020年的采购金额才仅有3558.36万元。
捷氢科技对上海治臻无底线的输血行为,引发交易所关注,甚至对双方交易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交易所在问询函中要求上海治臻说明向上海捷氢销售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企业的原因及合理性、公司向捷氢科技签订的销售合同只约定价格而无采购数量的原因、与捷氢科技业务开展的具体模式、与其他客户差异的原因。
不过,在上海治臻在IPO终止之后,也不需要再披露这些交易数据了。
目前,虽然燃料电池汽车行业正在进入应用成本快速下降的成长期,但受氢能基础设施缺乏以及氢气使用成本较高等问题,目前总体市场规模不大。过于早期的行业状态,成为捷氢科技、上海治臻等纷纷折戟上市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