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跨界能源,背后的压力与狂热

   2022-12-23 大化工1320
核心提示:12月22日,马化腾在内部员工大会上将CSIG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认为要聚焦于CSIG的循环式的订阅收入,做好企业服务和商业服务闭环。此前,CSI

12月22日,马化腾在内部员工大会上将CSIG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认为要聚焦于CSIG的循环式的订阅收入,做好企业服务和商业服务闭环。此前,CSIG已覆盖能源领域。

在能源领域,腾讯早有涉猎。在去年提出“碳中和”规划后,腾讯持续发力节能减排项目。

你每天用的微信,不久也要碳中和了。12月1日,方大集团宣布,将为腾讯总部大楼装光伏。腾讯对新能源板块的多方位投资和研究变成了“真刀实枪”地对自身运营系统下手。

无独有偶,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们皆开展围绕“碳中和”相关的技术研发与落地,当前各家已涉足清洁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农业等多个碳中和相关产业。互联网圈的一场围绕碳中和的竞争已然开启。

压力巨大

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世界领先,企业碳排放指标却稍显逊色,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

目前,国际互联网巨头在新能源发展成效上相对领先。五大科技公司(Google、苹果、亚马逊、微软、Facebook)中谷歌、苹果自身运营已实现碳中和,五家公司碳排放总量仅占全球碳排放量的0.3%。

反观国内,互联网行业在能源消耗上占有较大份额,据《中国新基建发展报告(2022)》显示,大数据中心是耗电大户,未来对清洁电力需求增强。且用特高压等技术对清洁电力进行传输,还存在较大损耗。而大量耗能及背后的碳排放问题,相关责任也需互联网厂商主动承担。

并且,随着近年来监管逐渐严格,节能降碳亦成为了大厂们不得不做的一件事。目前已有多部文件针对互联网核心部分的数据中心,制定具体节能监察标准。

2019年1月,上海发布文件对数据中心电源使用效率(PUE)制定上限;

2019年4月,深圳发布文件提出PUE过高的数据中心不享有能源消费的支持,低于具体值则可享有能源消费量40%以上的支持;

2021年1月,北京发布文件,提出新建云数据中心PUE上限;

2022年2月,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还有不少互联网企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如世纪互联、光环新网、百度等碳排放超过5000吨的互联网企业已被北京市纳入碳排放管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广东碳市场也在考虑纳入数据中心行业。

此外,随着全球大型企业纷纷朝净零排放目标迈进,中国互联网亦会开始受到减排压力。毕竟,碳减排效应就可以通过品牌形象快速地传导到消费者这一端,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效益。

化压力为动力,大厂逐鹿新能源

不过,互联网行业的减排压力与高碳排行业相比较小,并且能通过绿色转型提升品牌价值,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正化压力为动力,主动拓展能源业务。

早在2004年,阿里便领先布局新能源赛道,在深圳市成立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随后与国家能源集团等能源企业合作积累能源经验;到2022年,阿里已蝉联绿电采购量最大的中国科技企业。

到2015年,百度也开始进军能源行业,与阿里共同响应国家能源局号召,筹建能源互联网以优化电力等能源配置。百度在入局能源之初,也是选择与标杆能源企业合作,如华能、国家电投等。

腾讯则发展能源业务较晚,但自2021年提出碳规划起,进度十分快。

近年以来,除了BAT牵手“蔚小理”等新能源车企合力造车消息频繁发布外,如下密集的重点举措也鲜明反映出BAT在能源赛道上的日渐狂热。

2020年,百度推出百度智能云能源AI中台,为诸多能源企业提供数据服务;

2020-2022年,百度与国家电投、华能、龙源电力等电力企业皆多次签署合作协议,在智慧能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方面深入合作;

2021年10月,腾讯将云能源业务独立成为一级部门;

2022年3月,阿里成立碳能源管理公司;

2022年6月,腾讯发布能源连接器,能源数字孪生两大数字能源产品;

2022年7月,阿里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新能源+数字化;

2022年11月,腾讯发布“能碳工场”,聚合生态伙伴,创造场景化能源方案;阿里与华能投资成立能源公司,经营发电和输电等业务。

衍生出效益新增长点

大厂与能源联动的方式,除了增大采买的绿电量,建设绿色运营中心以达到节能减碳的目的外,互联网行业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带动新技术的投资和孵化。

像在BAT中,腾讯以社交、游戏等线上服务为主的业务构成,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腾讯可利用平台助推能源创新技术或产品商业化,或是让能源初创公司等得到更便捷高效的引资平台。

互联网企业除了充当第三方的角色,还可以直接参与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不少大厂正将自身拥有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与低碳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促进碳消费数据分析等能源技术体系建设,未来甚至在能源互联网,虚拟电厂这些新领域发挥突破性作用。同时,亦为自身开拓新业务板块,以实现附加收益。

例如,阿里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电力大数据分析,根据用电需求和消费数据,为电网公司等提供数据服务,且该平台已在国网和南网有落地应用;再如国家电网曾在2020年发布“数字新基建”任务,与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领域,总体投资近250亿元,且预计拉动社会投资约1000亿元,有力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此外,大厂发展新能源还有利于带动其他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如百度推出的ACE交通引擎,通过优化导航路线以减少堵车时间,进而助力交通行业每年减少排放1000万吨碳。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节能降碳行列,在经历通过强强联合被外界看到的初级阶段后,互联网将为能源领域提供更多技术新思路或打造出更多消纳新能源的新场景,有望实现两大行业间的双赢。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15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