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明确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全国上下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在实践中寻找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其中,能源领域备受关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整县推进”“大基地”“能源保供”等关键词不断作为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热点频繁出现。为进一步有序、稳步推进“双碳”目标实施,遏制“运动式减碳”苗头的出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了“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的要求,体现中央立足实际的全局性及完整性战略考虑,是未来“双碳”工作的总纲领,是推动能源转型的新节奏。
“先立后破 稳中求进”的转型新节奏
“双碳”目标对能源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来看,都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在推进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非理性、不科学的方式方法。为确保“双碳”工作始终处于正确的路径上,中央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明确了“先立后破,稳中求进”的转型新节奏。
1.新节奏的提出
面对能源的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关系,2021年7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要求“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榆林化工考察并指出“煤炭仍是我国主体能源”“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
2022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在国际环境变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形势下,党中央提出“先立后破,稳中求进”的新节奏,坚决抑制“运动式”“一刀切”的减碳模式。这是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实现“双碳”目标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避免出现供应能力不足、价格波动过大等一系列严峻问题。
2.新节奏的内在逻辑
新节奏是能源转型、经济增长、民生福祉的统一。能源转型是清洁供应比例的调整,但盲目推进可能会出现能源短供,甚至断供的极端局面,造成经济发展支撑力及人民群众用电舒适度的下降。控节奏的转型可以保障在各个技术环境下,能源供应的充足。
“立”和“破”都是发展,不停滞也不盲目。“立”是对现有能源结构不足部分的补充,“破”是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的创新引领。二者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相互支撑、接续直至替代。
“立”是“破”的保障、“稳”是“进”的前提。对新设备、新技术、新机制的探索和创新,是基于容错、试错裕度的底气,是对稳健供应链韧性的信心。
以新节奏推动能源转型
“立”与“稳”、“破”与“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生联系。
1.“立”与“稳”相互支撑
保障相对充裕的供应能力,是稳固经济发展的基础。现阶段火电机组仍是电力、电量供应的绝对主体,新能源装机虽然实现跨越式增长,但对电量的贡献仍显不足,有效容量价值更无法超越其规模的10%。新能源也无法在短时间与储能耦合,形成稳定的供应能力。因此,供应能力的支撑性仍集中于火电。火电仍要建设,但要精准建设。
以稳定供应为目标,分区规划新建煤电机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好“哪里减,哪里清零,哪里还能保留,甚至哪里要作为保能源的措施还要增加”的全国性谋篇布局,在长期、大规模缺少供应能力的区域布局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煤电机组。以调节需求为目标,新建调节机组、提升存量调节能力。作为电力系统的稳定器、压舱石,煤电为电力系统提供了高比例的有效容量,是调峰、调频、惯量、爬坡等辅助服务的主要承担者。煤电要持续推动涉网能力建设,打破以机组为单元的调节边界,为电网提供更多的有偿服务。以托底应急为目标,建全应急备用体系。应急备用体系将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与新建煤电装机项目相比,更能体现托底价值,也减轻了后期降碳过程中沉没成本大幅增长的压力。需要关注的是,应急备用增加的是系统成本,需要市场主体间分摊,分摊机制既要疏导投资方的成本,也不能过多增加市场主体的经营负担。
建立互济调节系统,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互济的调节系统包含多维度、多层次,是在各能源类型、各级电网间取长补短、查缺补漏。火电与新能源要优化组合发展。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煤电与新能源组合发展的基础上,新能源充分利用水电、煤电等传统能源存量机组的调节能力,精细规划新能源装机增长的空间与节奏,以省级电网为单元,考虑联络线分时段输送能力,按需、按时序循序渐进地增产扩能。大区跨越与就地消纳的融合发展。“大电网+大基地”跨大区资源配置,利用的是土地资源及煤、风、光等一次能源优势,实现大规模的时空转移。“分布式+微电网”利用的是区位灵活优势,对负荷中心的用能及时补充、就地消纳。“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以传统能源调节能力为基础,衔接负荷侧可调节资源,辅助以电网侧大型独立储能设施,提升“源网荷储”的柔性,在扩大新能源消纳比例的同时,可以不断稳固电网安全输送能力。
建立与完善市场机制,稳产稳价稳市。电力市场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发现最合理的价格。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还将附着疏导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成本、激发清洁能源投资积极性的作用。通过依托市场价格机制来平衡电力电量供需的脉络关系,促进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平衡,保证供应不断、价格不乱。发挥政府授权中长期的稳市价值。优先发电权退出市场后,发用电双方均缺少了基础性保障,政府授权的中长期可为发电侧提供必要的基础负荷,通过价格浮动机制,避免煤价大幅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发挥煤、电价格疏导的价值。经历近期煤炭价格非正常上涨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为煤炭市场长期稳定运行指明了方向,有利于促进煤、电上下游协同发展。煤炭企业、发电企业、用户可以尝试签署价格联动的中长期合同,理顺价格疏导路径,分担成本上涨的压力。
2.“破”与“进”相互促进
新能源从同步电源破局,促进安全稳定。新能源在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极大挑战,保障电力稳定供应是电源和电网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新能源接入电网的重大技术障碍。新能源场站通过一次调频改造、配置厂内储能设施、提高功率预测精度等方面突破创新,提升同步性价值,解决大规模新能源的负荷特性问题。降低对化石能源调节性的依赖,为化石能源的退出创造条件。
建立“新能源+储能”运营模式。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投运的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包括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及熔融盐储热)达到45.74吉瓦,同比增长29%,已有20余个省份发文鼓励新能源场站配置储能系统,并给予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使“新能源+储能”成为新能源友好性提升的可行性手段。不断增强电网主动支撑能力。我国GB38755-2019《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明确要求“新能源应具备一次调频和快速调压能力,并在新能源高占比地区为电网提供必要的惯量”。目前,新能源场站一次调频改造技术路线较多、效果参差不齐,需要出台统一的标准,引导最有效的投资。持续提升功率预测的准确性。准确的功率预测,可以使电网调度对新能源的波动作出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电力系统灵活性的需求,降低电网失稳风险。新能源场站应通过优化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和提升采样精度等手段持续提高功率预测能力。
煤电从经营模式转变破局,促进节能提效。煤电全电量逐步进入市场,煤电企业获利途径拓展至电能量收益、调节收益、容量价值收益。市场需求将全面引导生产计划,“源随荷动”的时代真正到来。树立完全市场观念。转变固有的刚性计划发电模式,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参与市场竞价,完成合同履约。以降低能耗为前提,优化运行方式,确保大容量高参数机组最大限度地稳定运行,调峰机组合理搭配宽负荷调峰与启停调峰。精细拟合发电曲线。创新电量配置策略,以长周期的锁价中长期为基荷、以体现价格波动的时段性中长期为腰荷,以现货市场的竞价进行优化及差价调整,形成市场化发电曲线,力争实现长周期稳负荷运行,阶段性宽负荷调整,降低煤电机组综合运行能耗。
负荷侧从市场化用电破局,促进产用融合发展。负荷侧的活力是能源转型在经济发展上的关键因素,新型电力系统下,一、二、三产业用电稳步增长,居民用电舒适度不断提升,就是“双碳”目标与民生福祉的融合。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电力市场化体制机制,引导电力用户更多地参与市场化供需活动,唤醒负荷侧资源调节能力。高载能优化用能曲线。需要不断优化生产用能习惯以降低用电基础成本,从而推动电力移峰填谷,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促进新型电力系统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一般工商业拟合用能曲线。一般工商业用户用能特性固定,不同行业互补性强,可以通过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市场主体拟合用电需求,形成最优的用能套餐,既降低用能成本,又可实现灵活的源荷双侧互动。
“先立后破,稳中求进”是推动能源转型的“组合拳”,“立”与“破”在时间维度上并存。转型在“立”中求稳,在“破”中求进,紧密衔接,没有明确的边界划分。对于可能出现基于“稳”,或基于“进”的叠加投资,需要在均衡调剂全社会资源的基础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减少无效投资,以节奏控成本,实现高质量的能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