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这个行业最大独角兽来了,估值130亿

   2022-12-19 大化工0
导读

这是一笔足够亮眼的融资。近日,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宣布完成B轮融资签约,融资金额45亿元,背后共有11家新机构股东,分别为国开制造、

这是一笔足够亮眼的融资。

近日,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宣布完成B轮融资签约,融资金额45亿元,背后共有11家新机构股东,分别为国开制造、绿色发展基金、混改基金、川投集团、嘉兴国禾投资、武汉经开投、北京大兴投资、尚融绿能、共青城氢能、中国信达、西安唐兴科创,投后估值达13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国内氢能行业迄今为止单轮融资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国氢科技也成为当前氢能行业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

这并非国氢科技首次一鸣惊人,早在2020年,国氢科技就完成了3.9亿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0亿元,成为当年氢能行业规模最大的非上市股权融资项目。2022年6月,国氢科技宣布完成A+轮融资,交易金额16.6亿元,投后估值达41亿元。三轮融资,造就了国氢科技背后强大的股东阵营。

在这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氢能产业正发展火热,一批企业相继入局,跑马圈地。“最近看氢能的人越来越多了”,一名投资人表示。不止国氢科技,今年以来,未势能源、新研氢能、爱德曼等企业均已完成超亿元融资。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今,今年已完成的非上市氢能企业融资事件达22起,总融资金额超70亿元。

同时,一批先行者,也已经走在队伍前列,开始向IPO冲刺了。

130亿,行业最大独角兽来了

氢能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推动氢能在能源转型、科技创新、 “双碳”行动等方面的进程,燃料电池汽车的落地更是直接加速了氢能的产业化进程。随着氢能在交通、储能、发电和工业替代等场景的推进,一批企业逐渐从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里跑出来,组成了氢能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其中,国氢科技便是国家队中的佼佼者。

2017年,国氢科技正式成立。这家隶属于国家电投集团的企业,主要从事氢能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是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氢能的央企二级单位,也是国家“科改示范行动”唯一氢能企业。目前,国氢科技已经在浙江、湖北、吉林、山东、广东设立了子公司,并完成了制氢、运输、加氢、用氢全产业链布局,在燃料电池研发与制造、PEM制氢装备研发等方面具备国内领先的技术实力。

“基于氢能科技+制造的属性,我们认为氢能的核心业务主要是两条线,一条是能源线,氢从风光转换到二次的氢,能源线,还有装备线,各个环节都需要攻关研发。”国氢科技创新总监刚直表示。

因此,具体到国氢科技,公司的布局也主要分燃料电池产品线和PEM制氢产品线。其中,在制氢领域,国氢科技的水电解膜采用国产化树脂、自主成膜工艺,性能指标优于国际同类,年产能2万平米。在燃料电池方面,国氢科技已实现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引射器等核心材料和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国氢科技在核心材料部件、关键辅机、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产品方面全面布局,是当前国内实现燃料电池从材料到产品完全自主化的唯一企业。国氢科技的产品,也已经实际应用在多个领域。

比如,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电投提供150 辆氢能大巴,这些大巴正是搭载国氢科技“氢腾”品牌全自主燃料电池系统,圆满完成了延庆、北京赛区的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的交通保障任务,全程零故障、零事故、零失误。

还有,其燃料电池还广泛应用在博鳌论坛、宁波公交等示范项目上,空冷型燃料电池也已应用于中国商飞的灵雀-H 无人机,打破了国外企业在“红线区” 内的垄断格局,展现出了我国自主品牌的强大实力和性能。

背靠国家队,且技术领先,过去几年里,虽然国氢科技融资轮次并算不上多,但每一笔单拎出来都是星光熠熠。

2020年,国氢科技完成3.9亿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0亿元,背后包括国家电投、未来科学城、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嘉兴氢合、农银投资、国开装备基金、东风资管等8家股东。值得注意的是,这是2020年氢能行业规模最大的非上市股权融资项目。

2022年6月,国氢科技宣布完成A+轮融资,交易金额16.6亿元,投后估值41亿元。该轮融资背后资本阵营更为豪华,股东数量24家,包括风尚欣和、中美绿色基金、中兵慧明、北京尚融、东银投资、中信建投资本、建银国际、阿拉丁控股集团等。

如今,随着国氢科技B轮融资正式完成,再次刷新了行业记录。本次融资引入了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混改基金、川投集团、国禾基金、经开投资、大兴投资等国有大型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氢能产业链合作伙伴和具有战略协同能力的民营资本投资者。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融资金额为45亿元,国氢科技投后估值也随着攀升至130亿元。这不仅是国内氢能行业迄今为止单轮融资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国氢科技也因此成为目前氢能行业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

关于国氢科技下一步计划,国氢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连荣表示,本轮融资后,公司将实质性启动IPO工作,加快向氢能行业超级独角兽企业的目标迈进。

VC/PE都来投氢能了

国氢科技完成大额融资背后,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火热的缩影。

据媒体统计,从2006年至今,我国已经发布国家层面氢能相关政策80余项。同时,全国已有30个省(市、自治区)均把氢能写入“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北京、上海、内蒙古、天津、河南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发布氢能源相关专项规划,争抢成为中国氢能源之都。

在政策支持下,氢能产业上下游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从资本角度来看,作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越来越多资本开始关注氢能相关产业的投资。今年以来,虽然各地疫情管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节奏,但有关氢能领域的投融资规模仍在进一步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今,今年已完成的非上市氢能企业融资事件达22起,总融资金额超70亿元。

比如,11月30日,长城控股集团旗下子公司未势能源宣布完成5.55亿元B轮融资,背后投资方为中建材新材料基金、国投招商、立本能源,旨在巩固其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的市场地位与生态根基。去年12月,未势能源还完成了A轮融资,交易金额为9亿人民币,投资方为国投招商、人保资本、建信股权、智科资产等,首轮融资投后估值便达到超40亿人民币。

6月,新研氢能宣布完成首轮融资,交易金额超亿元,该轮融资由亦庄国投领投,吉富创投、美锦能源董事长姚锦龙等多家机构、个人跟投。这家同样成立于2017年的企业,如今已经跃身国内燃料电池第一梯队,其燃料电池技术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可满足不同类型大功率车型的动力需求。

更早些时候,4月,天津新氢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容亿投资、文华海汇投资;3月,爱德曼B轮融资宣告完成,融资合计金额超4亿元,背后投资机构包括元禾重元、华控基金、华睿投资、北商资本、联美控股等;1月,骥翀氢能完成5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中金汇融、云泽资本、山东江诣创投等……

而具体到细分赛道,燃料电池最深资本青睐,今年的融资中约有70%左右的企业计划投向燃料电池领域。“燃料电池在氢能源汽车中有着广阔的前景,对于投资机构而言,系统和电堆处于产业链的核心地位,营收见效快。长期市场前景非常明确”,一位相关投资人表示。近几年来,海马、云度、红旗、上汽大通、长安等车企均开始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进行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迎来了产业小高潮,这也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和机构在该领域布局的热情。

“不过,未来氢将不仅仅是一种燃料,会在更多领域发挥其清洁储能作用,比如风光制氢等”,投资人表示。这也预示着,未来,随着氢能产业逐步成熟,燃料电池环节以外的其他细分赛道也将迎来更多资本关注。

氢能玩家跑步冲刺IPO

据业内预测,至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

为全力支持对氢能源的研究开发,我国在氢能源产业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越来越大,其中,也包括对氢能企业股权融资和IPO的政策鼓励。

比如,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其中明确指出,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借着“氢风正起”的势头,在当前绝佳的上市时机下,一批先发氢能玩家开始跑步冲刺IPO。

12月12日,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国泰君安国际和智富为联席保荐人。这标志着,港股市场即将迎来“氢能源第一股”。

亿华通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燃料电池系统研发与产业化的先行者,自2016年开始量产。值得注意的是,成立至今,亿华通共进行了16轮融资,背后投资机构包括水木创投、中海投资、君盛投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新鼎资本、光大瑞华、华德资本等。其中,2016年亿华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并成功累计股权融资7.9 亿元;随后于2020年8月以中国“氢能源第一股”的身份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并成功累计融资15.5亿元。

如今,在我国氢能产业强劲势头下,以及自身燃料电池系统销量增加,其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按2021年燃料电池系统总销售功率计算,亿华通在中国燃料电池系统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27.8%。2021年以来,亿华通股价一度创出上市以来新高。目前,其总市值超80亿元。

此外,在氢能领域,重塑股份、东岳氢能等企业已经完成股改,进入IPO辅导期。11月22日,国内氢燃料电池电堆头部玩家国鸿氢能也向港交所递表。还有国氢科技、未势能源、飞驰科技等企业均表示正在推进IPO计划。

当然,另一方面,氢能企业纷纷奔向上市浪潮的另一面,还源于氢能企业所需资金量巨大。比如,尽管是市场份额第一的“氢能源第一股”,亿华通同样难以避开亏损泥潭。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六个月,亿华通营业收入分别为5.54亿元、5.72亿元、6.29亿元和2.69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4589.9万元、-976.2万元、-1.85亿元和-8155.6万元。因此,亿华通急需赴港上市,打通“A+H”双融资平台。

而目前在氢能行业,如亿华通一样境地的企业不在少数。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国鸿氢能分别亏损.15亿元、7.03亿元及1.51亿元,还有捷氢科技、国富氢能、治臻股份近3年也都处于亏损中,并且出现毛利率逐年下滑趋势。

上市,是氢能企业长久发展下去不得不走的一条路。“氢能燃料电池行业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一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氢能产业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大化工原创作品,作者: 大化工。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kongfen.org.cn/news/show-2857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