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国华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大量污水受冲击状态的数据、综合专业理论技术分析,归纳出受冲击种类,一个创新的方案在他的手中成形:采用针对性地生产调整,一边保持正常负荷运行、一边对症下药。
现在,生产恢复周期由以前的半个月缩短到仅仅1周左右!而原先采用投加外来碳氮源的办法作生化系统活性恢复的手段也自此成为历史。
“80mg/L ”,这是2007年以后,正常工况下二沉池出水COD指标。
仅仅花了一年的时间,比先前100 mg/L整整下降了20 mg/L,达到了炼化污水生化处理效果的先进水平!
这80mg/L太来之不易了!这里面蕴含着他点点滴滴的心血。一年前,项国华研究发现A/O池缺氧溶解氧不稳定,时常偏高,这个小小的偏高值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经过他进一步的分析发现,A/O池缺氧段出口花墙流道设计有待改进。他通过一次次试验,最终采取封堵部分过水流道的办法,改善了缺氧反硝化阶段的水流条件,提高A池紊流强度和传质速率,既降低溶解氧,又明显改善了A/O生化系统的污水处理效果。
腈纶行业污水的有效处理一直是国际上的技术难题,如何解决该难题一直是他坚持不懈的追求。
为了探索其处理方法,项国华常常秉灯夜读,查阅大量资料,浏览各类污水处理的论文,并利用一切机会与一些行业人士、专家、教授等进行了探讨。他先后配合公司相关部门进行了如Fenton小试、MBBR流化生物膜中试等多种针对性的生产试验,积累了大量高难度污水处理的基础资料和试验经验。据统计资料显示,近些年,安庆石化腈纶污水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国内其它腈纶企业污水处理水平。
他,像敬畏生命一样忠于科学
“要像敬畏生命一样忠于科学!”项国华常常和同事们这样说。在他看来,
污水处理技术攻关或改进,一定要实事求是、忠于科学,这样才不会走弯路,环保的未来才能希望!
2009年宁波某工程公司拟在污水处理场对腈纶污水进行“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攻关,并在现场建立中试装置。在试验之初,该公司现场技术负责人对试验充满信心,认为这是新技术,有诸多优点。
可就是这样一个信心满满的技术,项国华却发出了大胆的质疑声!这是他多年从事污水处理经验的胆识,是相信科学的胆识!
原来,在与对方交流后,项国华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技术资料,经过反复论证发现该技术优点主要体现在节能方面,适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在化工污水处理中优越性难以体现。而经过长达半年的中试后,试验远未达到预期目的。
项国华始终在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2008年,北京某环保公司在水质净化场采用加拿大“载体流动床生物膜技术”,对炼油、腈纶污水进行A/O模拟试验,以期达到提高污水处理效果目的。这是一种综合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的污水强化处理方法,在中石化一些企业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
就是这样一种被行业认可的方法,项国华并没有盲目接受。他一边积极请教相关专家,一边钻研了其作用机理和适用环境。他发现该技术并不一定适用水质净化场,因为该技术主要解决氨氮降解问题,而安庆石化污水突出问题不在于此。
在长达3个月的试验里,水质净化场面临丙烯腈停工、炼油进水水质波动等不利情况,项国华和同事们日夜蹲守在装置现场,组织对A/O生产装置精心调整,充分发挥其处理潜力。人晒黑了,变瘦了,却有了意外的收获!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优于实际生产条件的情况下,该技术中试效果反而劣于水质净化场A/O实际生产处理效果。
科学实践证明,项国华的分析推断是正确的!
“碰到这种情况真是第一次,你们的生产设施不是一流的,生产管理水平绝对一流!”该公司技术人员不得不伸出大母指。项国华的内心却十分清楚:这不是偶然的,数据显示,实验结果是忠于科学的。
这么多年,项国华一直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李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