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下的又一年要翻篇了。
经历了史上最惨上半年和毫无起色的三季度,环保行业进入了每个人都感受到寒意的冬季。
今年是环保行业十分难捱的一年,不管是股市的表现,企业的业绩,还是从业者的心态,均显现颓势。
资本市场层面,环保板块估值跌入历史较低水平;企业层面,业绩难、施工难、回款难,难上加难;从业者层面,环保行业收入水平和增速已经连续数年排名倒数。
在PPP热潮、跨界潮、混改潮之后,行业进入了新的阶段,总体上呈现一种“国里国气”的稳定态,市场增速较前几年的活跃态明显减缓,政策变革带来的市场刺激效应逐渐过了高潮期。
很多企业主航道发展得虽然不错,但是增速已经明显放缓了。行业不动的时候,只能企业自己动。总体而言,环保企业普遍到了思考和探寻“第二增长曲线”的时候。
环保企业“第二增长曲线”是青山研究院这几年结合产业趋势重点开展的研究课题,过程中能够发现有不少企业已经在探索和布局,且根据企业的规模、禀赋、所处细分领域等因素,初步总结归纳了4种典型模式。
本文就新形势下环保企业“第二增长曲线”这一话题展开,以期为寻求破局的企业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热潮退去,环企“第一增长曲线”见顶
过去几年,环保行业的热度确实是推向了历史高点,但热潮过去后发现本质的东西并没有太大改变,工程逻辑下的高速增长终究是一晌贪欢。因此,热潮的退去也意味着环保企业的“第一增长曲线”普遍见顶。
经常读「青山产业评论」文章的朋友不难得出这个结论,对于行业近些年的发展逻辑也会有清晰的认知。不过鉴于关注「青山产业评论」新朋友较多,我们先复盘一下环保这几年的整体情况。
首先强调一个基本逻辑,即环保在需求的根子上依赖政府付费和环保监管,但这二者的势能在上一波高速增长中已经充分释放,当前所谓的平缓期、稳定态就是由此而来,这是今年以来环保企业普遍不温不火的本质根源。
以近两三年新上市的环保企业为例,大都表现出后劲不足、增长乏力的状态。其中,破发已经不是新鲜事,股价下跌更是常态,甚至有企业上市不到两年即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分析原因,绝非这些企业不够优秀或者经营得不好,相反这些企业基本上是业内发展得较好的。股市表现上的萧条,一部分原因即来自上一波业绩爆发之后,市场进入了平缓期、自身的能量也在冲上市的过程中透支殆尽,这导致企业在上市后业绩表现上平平无奇。
市场需求方面,PPP模式的兴衰起落最能说明问题。PPP模式大爆发的时候,表面上看欣欣向荣,但背后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当大环境变动导致财政支付能力捉襟见肘的时候,企业随时可能面临釜底抽薪的窘境,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很大。
当下一些头部的企业就处在这种艰难状态下,而头部企业的艰难又会向下游的小企业传导,进而使整个行业进入寒冬。
在金融及资本方面,银行在大环境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下变得愈加谨慎、保守,而环保企业手上的资产抵押价值不高,想要获得银行贷款实在太难,由此也就屡屡出现了企业铤而走险质押股票融资的高危操作。
而资本视角下,环保行业重资产模式、低利润空间、长回收期的特点,决定了这不是一个性感的标的产业。此外,近几年桑德国际、神雾环保、神雾节能、三聚环保、东方园林、东江环保、先河环保、盛运环保等企业的一连串造假暴雷事件让环保这个所谓的朝阳产业很受质疑。
在竞争格局上,国央企的入主加上房地产、工业、建筑等领域企业的跨界,基本上封盖了行业格局的演变。
PPP暴雷事件把一批环保民营企业打回了原型,背后深层的逻辑是,现阶段各地方的财政收入支撑不住环保产业这么快速的增长投入。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大部分地方在环保上的投入只够解决紧急、尖锐的问题,环保投资的正外部性尚难充分体现。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环保企业的“第一增长曲线”普遍已经见顶。
环企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的3个关键点
所有行业都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些企业本来发展得好好的,但随时可能因为一些行业内外的因素而消失,这就需要企业在“第一增长曲线”的“极限点”出现之前,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破局点”,环保行业更不例外。
通过上述分析并结合青山研究院的调研可以发现,很多环保企业的发展已经到了“第一增长曲线”的“极限点”,三五年原地踏步的企业不在少数,业绩波动下滑也早已不是稀奇事。
对于企业来说,“增长”是永恒的话题,企业实现永续增长无非两种方式,要么有持续稳定的定价、提价能力,要么必须跨过“第二增长曲线”这道坎。
现阶段要形成持续稳定的定价、提价能力对环保企业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大部分环保企业要实现永续增长基本上要依赖“第二增长曲线”。
但是,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听起来是一个很有道理的方略,做起来可并不容易,背后考验的是企业求新求变的能力。
首先,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是有窗口期的,最佳时期应该是在企业当前业绩稳定,又看到行业新趋势之时。如此一来既有基础,又有时间,可以支撑新的增长曲线的探索。而在时机上,太早或者太晚都不适宜,太早没必要,太晚没机会。
其次,企业要有前瞻眼光和决策魄力。谁也不知道哪个方向能够长出新的增长曲线,且各家企业的情况也互不相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能力模型来和所处领域来探索,需要决策者面向外来、果断决策。
再者,“第二增长曲线”不能“空穴来风”,更不是“无本之木”。企业要基于自身核心资源,打造全新的不可替代的竞争力,而不是完全没有跳出原模式的微创新。
这是认知层面关于环保企业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的3个关键点,是基本逻辑、也是大道理,自是不必多说,我们不如看看行业内的一些企业具体是怎么做的。
环企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的4种模式
从驱动“第二增长曲线”的核心因素来看,主要有新业务、新技术、新效益、新需求等几种主要驱动力,下面来看环企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的几种模式,这一部分我们主要以企业案例展开:
1、同一核心能力推向更多的应用场景
一个案例是景津,2021年12月,上市公司「景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景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据景津官方公告,“更名是为更准确、更全面反映公司的主营业务和发展战略,树立公司长远的品牌影响力”。
其实逻辑并不复杂,景津最早是在环保这个需求场景下做压滤机设备起家的,但是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产品的应用场景大幅度突破了最初的环保领域,同时广泛应用于矿业、冶金、化工、新材料、食品、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工业过滤领域。
其中在环保领域的收入占比在30%左右,工业过滤领域收入占比在60%左右,这意味着京津的战略方向已经从场景转移到了专业能力上来了,公司名字中再强调环保就不合时宜了。
景津之所以能够始于环保装备而高于环保装备,就是因为其在发展过程中积极灵活地探索到“第二增长曲线”,围绕装备制造这个核心能力开辟出了环保之外的市场,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空间。
无独有偶,另一家做环保装备的企业江苏康泰环保也有同样的探索。康泰环保服务于工业污泥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是一家专注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品牌度和产品力上形成了扎实的积累。
2018年,康泰成立子公司康乾环境,与瑞典恩华特集团合作进入国内医疗环境安全领域,为医院打造智能、卫生、环保的环境,先后参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苏州科技城医院、海军总医院、空军总医院等数十套“智能垃圾及污衣被服收集系统”的建设。
这一布局在2018年或许还看不清方向,但是经历了新冠疫情之后,趋势变得愈加明朗。在最近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到,“研究应急状态下生活垃圾协同处置医疗废弃物关键技术,攻克高危感染性医疗垃圾安全处置技术与特殊场景移动式处置装备”,政策导向显而易见。
这一前瞻性的布局并非偶然命中,而是基于康泰环保多年来在品牌度和产品力上的积累和其在企业所在地泰州的资源圈经营。位于泰州的中国医药城是中国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而康泰的根据地就在泰州,且客户中不乏医药领域企业,这为康泰进军医疗环境安全领域提供了便利。总体上,这是一个具有典范性的“第二增长曲线”探索案例。
而装备企业探寻“第二增长曲线”的另一个路子是向工程延伸。过去20年是时代红利和政策红利充分释放的时期,很多做环保装备的公司动过染指工程的心思,做装备赚到了钱就想通过做工程实现快速增长,但最终是两头吃两头都没吃到,这就不是一个好的方向。
2、为同一类用户提供多种服务
全联环境商会每年会发布环保领域的50强企业榜单,位于榜单前列的企业目前基本上都发展成了综合型环境治理企业。
这里“综合型”在商业逻辑下的本质含义就是“为同一类用户提供多种服务”。
举例说明,去年首创环保发布公司在十四五时期的战略规划,总经理李伏京讲到,“首创环保整合前,三家企业相对独立,资源共享是有实际困难的,不同业务条线在同一个城市拓展,就要各自拜访政府,效率不高,搞不好客户还分不清楚谁是谁;整合以后,我们面对一个城市客户,一次拜访就可以提供一揽子服务菜单,真正做到替客户着想,全领域服务,深耕城市。这就需要管理提升,技术创新过硬,通过信息化实现整合资源。”
这段表述说得很明白,概括起来就是围绕客户需求提供多元化产品组合、打造综合解决方案。
基于对环保产业未来趋势的判断,首创环保集团已形成“5+4+1”业务组合,包括城镇水务、固废环境、工业大气、资源能源、生态治理5个核心业务以及4项价值链业务(工程技术、环保装备、智慧环保、资产管理),1项引领业务(科技创新),为客户提供高效、经济、绿色的解决方案。
不过很显然,这种模式适合行业头部的平台型企业,而不适合中小型企业。
3、环保与新能源的合拢趋势
今年以来,A股节能环保板块已有上百家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展开行业整合、延伸产业链,不同细分龙头企业更是依托自身禀赋加速布局新兴赛道。
龙头企业“跨界”布局新能源产业链成为此轮并购重组的新动向,业务涉及新能源材料、风光发电、储能等多个细分领域。
例如,2021年,中国天楹通过与全球重力储能龙头公司Energy Vault合作正式入局储能赛道,同年11月,中国天楹于江苏如东县签订首个100MWh重力储能项目。
2022年8月,永清环保与湖南衡阳松木经开区管委会签订《碳达峰和多能互补一体化示范园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总投资约30亿元,逐步推进屋顶光伏开发+用户侧储能建设、多能互补建设+智慧管理平台建设。
而去年新上市的卓锦股份在2022半年报中显示,一方面公司在综合环保服务内里方面筹划进一步补强传统产业链延伸能力,计划扩大如环保咨询与环保监测等业务能力与规模,另一方面公司加强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储备,重点布局了污水资源化与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方向,同时公司顺应双碳战略,积极布局“环保+新能源”业务,寻求公司增长的第二生长曲线。
2022年9月17日,非电行业烟气治理综合服务商同兴环保宣布,将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共同建立“中国科大-同兴环保储能电池材料及器件联合实验室”,计划在五年内陆续投入5000万元开展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储能电池材料研发,目标将钠离子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1万次。
4、环保+新兴产业+国产替代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多次讲到行业的一个变革,即新形势下环保产业的范畴在不断延伸,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与新兴产业的有机结合,以近年来大热的“盐湖提锂”来说明。
“盐湖提锂”的风口出现后,久吾高科、南方汇通、津膜科技、三达膜等膜制造企业迎来巨大利好,股价纷纷多次涨停,就连退市的*ST盐湖都要恢复上市了。
风口利好之强烈以至于2021年被认为中国盐湖提锂的拐点之年,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概括起来就是“膜材料国产替代加速+膜法盐湖提锂技术在新兴产业的落地”。
一方面,膜法提锂是锂电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盐湖卤水锂资源总量虽高,但由于镁锂比高,杂质多等特点,锂含量品位低,而膜分离技术是适应国内盐湖提锂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具备高端分离膜材料生产能力的膜技术公司迎来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国内膜材料进口替代比例提升,膜法盐湖提锂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制约膜法工艺在盐湖提锂领域应用的多重因素逐步消解,国内膜法盐湖提锂技术进一步应用。
别的企业是探寻“第二增长曲线”,“盐湖提锂”利好有关膜企业是“第二增长曲线”直接找上门来,这看起来似乎是躺赢的经典案例,其实是时代赋予科技型企业的红利。
以久吴高科为例,该企业是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在膜应用领域有深厚的技术积淀,拥有“一种由卤水提取电池级锂的工艺及装置”等多项提锂有关专利,同时掌握“吸附+膜法”的盐湖提锂技术。
“盐湖提锂”业务是久吾高科膜集成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的应用领域之一,“盐湖提锂”风口之前,这一方向的业务只有几百万,占了很小的比例。
与其说“盐湖提锂”为膜企业提供了“第二增长曲线”,不如说机会是留给有储备的企业的。事实上,这类企业在最初选择的方向上就奠定了开启“第二增长曲线”的先天优势。
总结
环保行业被视为朝阳行业,这一说法过于笼统且极具误导性,行业真实的情况,企业和从业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时代在无时无刻的变化,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沉浸在自己当下的优势和发展中,忽视对“第二增长曲线”的探索,哪怕再大的公司也极有可能走向衰亡。
企业想要基业长青,就要敢于把市场的破坏性思维引入到企业创新当中,要努力找出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要敢于突破企业的主营业务。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探寻“第二增长曲线”并非四面出击、更非放弃当前主业,而是主动作为、主动求变,挖掘并抓住适宜的机会,为企业开拓更大的增长空间。
事实上,探寻“第二增长曲线”本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重新组织、实现价值最大化。这其中坚守什么、变革什么是门大学问,是门实用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