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号”“墨子号”“奋斗者号”等先进科学装置上天入海、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等一批“国之重器”建成投用……十年间,一项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振奋人心。
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平均增速为15.9%;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前沿技术应用催生众多新产业,创新发展新动能,增强发展信心。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最新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
……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赢得未来。
十年来,创新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展望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潮将更加激荡,为未来积蓄更加强劲而持久的动能。
非凡十年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万里晴空碧如洗,一飞冲天上九霄。2022年7月24日,搭载中国空间站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
“问天”飞天、“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探索浩瀚宇宙,中国航天高度不断刷新。
刷新的还不止于此。10909米!这是2020年11月10日我国第一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下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奋斗者”号,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先后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在探索海洋的道路上越潜越深、越行越远。
——“上天”和“入海”,正是近十年我国高技术领域加快创新步伐的标志性成果。
从1.03万亿元到2.79万亿元,这是十年间全社会研发经费的变化。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2021年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
从3.2件到19.1件,这是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的变化。中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从2012年的1.9万件增至2021年的6.95万件,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
从第34位到第11位,这是2012年到2022年间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变化。
——一组组数据,见证了我国科技事业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
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性推进,这是当下我国科技进步的真实写照。
“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科技强国”发布会上说。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
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居于首位。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国始终把创新作为时代主题。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四个面向”,我国形成了全方位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整体布局。
——以技术突破赋能实业,助推传统产业升级。
“5天实现一件西装的高级定制”!在雅戈尔投资1.6亿元的智能工厂内,一件西服从辅料运送、剪裁、缝制、再到熨烫和装箱,只需要5天时间,这得益于5G与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在中国联通支持下的5G全连接工厂内,雅戈尔的成品反应速度从原来的15天缩减到5至7天,批量订单生产周期缩短了35%,单工位生产效率提高25%。
——以新兴前沿技术应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带动新的产业生根、发芽、壮大。
全自动快速铺砖的地砖机器人,高效运转的测量机器人,高悬半空的外墙喷涂机器人……在2022年8月18日至21日举行的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展出的8款自主研发的建筑机器人“各显神通”。据博智林副总裁刘震介绍,测量机器人的测量精度在1毫米内,工效为人工的2.5倍以上。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预计,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
——助力我国企业竞争力全面提升。
数据显示,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元。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北京证交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
“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之一是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要发挥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源头供给、科技支撑和新的成长空间。”王志刚说。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创新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战略,也是培育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关键路径。
双轮驱动体制机制改革走深走实
2014年3月,《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发布,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
2015年8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尽可能赋予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人员。
2022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施行,用良法满足新时代科技治理新需要。
……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发力,政策密度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央深改委共审议20多个科技领域的重大改革方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部署的143项改革任务已经全面完成,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基础性框架基本建立。
在朱克力看来,“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是变革生产关系,二者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助推。“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重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厚植全球高度活跃的创新创业沃土。”
在重庆,位于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的迅检科技,利用学校关于“微孢子虫”的研究成果,开发出“水产养殖即时监测预警”技术:只用一个小小的试剂盒,就能检测出鱼虾蟹等水产品是否染病。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单元博士陈洁说,迅检科技搭建起生物医药领域成果转化的交流平台,把研发端的实验室和制造端的企业整合起来,让一批生物材料、纳米药物、实验室试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得以快速转化。
创新成果不仅要在实验室“做出来”,更要在市场上“用出来”——这正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着力点。
随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渐成体系。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7294亿元,是2012年的5.8倍,占GDP比重达到3.26%。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不断强化,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2012年的50%、2018年的75%,提升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100%;设立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科技融资工具更加丰富……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对企业创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望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的壮举将在中国大地上持续上演。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