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跨界光伏的消息从未中断过,最近尤其多。
最新的是,吉利科技的太阳能及多晶硅的研发生产项目开工了。这个位于湖北襄阳的“硅谷”项目,总投资228亿元,一期投资50亿元,着力打造绿色硅材料产业集群。
没错,这里的“吉利科技”就是汽车生产商吉利。这也意味着汽车生产商也跨界加入到光伏研发、生产行列里了。
近年来,跨界对于光伏产业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跨界企业的数量也不在少数,比如青海丽豪、新疆晶诺、江苏美科、双良节能、中清集团、明阳智能、和邦生物、华阳股份,等等,纷纷投资光伏制造领域,主要分布在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环节。
这些企业的进入,无疑加剧了光伏行业竞争,给传统光伏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也有可能会给未来的光伏产业格局带来根本性变革。
当跨界成为一种趋势
顺应趋势以图其利,是众多原来主营业务并非光伏行业的企业选择跨界的主因。
在顶层目标及政策密集出台的大背景下,众所周知,光伏行业一直呈波浪式上升的态势。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的数据显示,2011-202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不断上升,2020年新增装机容量260GW,比 2019年的新增装机量增加了近50%。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导能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在乐观的情况下,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达330GW,其中中国将占三分之一。即便是在保守的情况下,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也会达到270GW,其中中国也将占三分之一。
这一组数据意味着,未来几年全球光伏行业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而这一市场空间给企业跨界光伏提供了直接动力。于是,诸多企业纷纷切入光伏产业。
尽管光伏赛道已经十分拥挤,但跨界企业从其它领域杀入光伏行业,具有后发优势,尤其是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往往在某些点上超过老牌企业。近年来,跨界进入光伏领域的现象从未中断过,而其中的2008-2011年曾是跨行进入光伏领域的高峰。
如今,历史正在重演。而这一次主要是受全球能源转型和中国的“双碳”目标驱动。据机构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共有87家企业跨行业进入光伏领域。其中,65家企业进入光伏下游发电领域,22家企业进入光伏制造领域。
这其中,电池、组件和光伏玻璃无疑最具投资吸引力。从投资布局来看,在电池、组件环节,企业多以大尺寸、异质结、N型为主。
小心被摘“桃子”
目前,全球能源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随着能源转型的不断推进,光伏行业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虽说光伏行业的前景“无限好”,但是,光伏行业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
国际贸易形势严峻复杂且形式趋于多样化,使得光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有所加剧。
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物流费用高涨,会让国家和企业更加重视生产本地化及供应链本地化,同时降低经济对外需的依赖度。跨国企业会提高供应链的多元化,尽量降低对单一经济体的依赖。
而光伏作为能源革命中关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成为各国打造供应链内循环体系的焦点。
再加上供应链价格普遍上涨等影响,光伏行业自身就有数个难关需要闯。
而新入局者无疑将加剧行业竞争,给传统光伏企业带来巨大挑战,也可能会给未来的产业格局带来根本性变革。
在“2021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暨(滁州)光伏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警示大家:“桃子熟了,行业发展前景好了,别主角不是你了”。
这在2008-2012年已经有过前车之鉴。据统计,2008年国内从事光伏组件生产的企业猛增至近400家,比2007年增长了近一倍。
但是好景不长。受金融危机和多晶硅价格剧烈波动的双重影响,大量的光伏企业被淘汰出局。当时调研机构的一组数据就可以反映出这种惨状:金融危机期间,国内有超过300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一度只剩下50家左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了2011-2012年,价格暴跌和“双反”让“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行业遭遇了发展1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困境,几乎出现了全行业亏损。2012年的数据显示,当年国内破产和停产的光伏企业超过350家,企业全线亏损,11家在美上市公司负债总额近1500亿元,半数以上企业停产或半停产。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在“双碳”目标的加持下,预计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光伏装机量有可能是现在70多倍。但如果按照目前的产能规划及趋势发展下去,历史的重演或许是必然的问题,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
作为深耕光伏行业的企业,在这个时候,一定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既做开拓耕耘者,也要做成果收成者。
(图片来源:veer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