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两会前夕,连续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力挺煤电。
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2021年全国两会建议提案办理情况汇报,确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服务业特殊困难行业纾困发展的措施。会议要求:“增加煤炭供应,支持煤电企业多出力出满力,保障正常生产和民生用电”。
在此之前的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保持煤炭正常生产,优先保障发电供热用煤运输。支持煤电企业应发尽发,多渠道提升新能源发电出力,用好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加强余缺互济。
从“支持煤电企业应发尽发”,到“支持煤电企业多出力出满力”,寥寥数语变化,字里行间蕴含的信息量很大。再结合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的表述,煤电在能源革命和碳达峰碳中和中的定位在重新修正,这对于煤电行业来说意义非同一般。
主体之变
自从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以来,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各地掀起能源替代热潮。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会上提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何为“新型电力系统”?高层未给出明确定义,但是中央精神明确表达“新型电力系统”是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这在能源行业引起巨大震动。这是中央层面第一次明确将新能源提升至主体地位,大大超越了当前中国的能源现实。
那么,中国目前实际的能源现实是什么样的呢?依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12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3.8亿千瓦,其在风电装机约3.3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约3.1亿千瓦,火电约13亿千瓦,占比分别为13.87%,13.03%,54.62%,火电是绝对的主体。
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指引下,此后一年多来,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等新能源板块获得长足发展,各板块上市企业得到资本市场热捧。而火电厂尤其是小型火电厂则被视为需要加以出清的对象,大中型火电厂则被要求出清落后产能。
然而,中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和能源国情,决定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不可能一脚踢开煤电,煤炭和煤电在能源电力供应中还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是只有新能源“唱独角戏”。
从这个角度来看,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论述。
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此外,习总书记还指出,“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基础——支撑——载体,在这个定位中,新能源+煤电+特高压的体系角色得以厘清。
国常会煤电最新部署,正是对此前政治局会议的具体落实。国常会明确要求“增加煤炭供应”,直接有力的拿出挺煤电十二字方针——“支持煤电企业多出力出满力”,“多出力”“出满力”,用词言简意丰,煤电企业是开心的吃下政策“定心丸”。
拉闸限电
此番国常会力挺煤电,其更加隐层的原因,与2021年下半年以来那一轮席卷全国的拉闸限电风波大有关系。
第一轮限电自2021年5月始,出现在云南、广东等部分省份,引发工业企业限产;第二轮限电于9月始,波及全国大量省市,规模更大、影响更严重。
南方的浙江、江苏等制造业大省纷纷针对高耗能企业乃至于普通企业实施限电、限产,而北方的山东、吉林、辽宁等省份的限电情况更为突出。
尤其是东北多地从9月23日开始,出现了用电高峰时段突然拉闸限电的情况,不光限制了工业生产,还影响到居民生活和城市运转,手机断了信号,红绿灯停运,乃至于引发安全生产事故。
2021年这一轮全国性大限电,一个根本原因是承担电力供应主力的煤电出力不足。
以东北为例,仅2020年,东北三省就有163.9亿度电力缺口,弥补用电缺口需要跨区电力调度来化解。而尽管东北近年来大力发展可再生电力,但是,水、风、光电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比如风电,东北三省风电总装机大约达到3500万千瓦,但是,在限电期间风电出力不足装机容量的10%。光伏发电的利用小时数还不如风电。
另据媒体报道,拉闸限电期间,辽宁省的火电出力仅为装机容量的一半左右。火电出力不足,往前推因是煤价高企、煤炭短缺。2021年9月28日,动力煤期货合约的价格突破1300元/吨,而实际市场价格还要高得多。中国煤炭储量相当丰富,产能充沛。动力煤的供给不足,实际上是煤炭行业前期控煤去产能的后遗症。
一方面是风光电的电量不足,难以在短期内堪当大任,一方面是煤炭短缺以及激进去煤化致使火电出力不足,这就带来了2021年超常规电荒。此次两次国常会要求煤电稳产保供,明确要求煤电“应发尽发,多出力出满力”,提前在开年就做出部署,为的就是早做谋划、早做安排,避免2022年电荒和拉闸限电卷土重来。
未来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政治局集体学习精神以及国常会煤电最新部署,是一脉相承的,落实下来将给能源和电力行业带来重大影响。
首先,最新政策方向无疑是利好煤电企业的。煤电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电源,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调峰特性,其地位短期内难以被取代。此前国泰君安研报即认为,经历了上一轮拉闸限电,火电企业的价值在2022年将获得重估。
事实上,电力板块股票自去年8月初开始大涨。华能国际的股价就从去年7月30日的最低价3.77元上涨至9月27日的最高价8.77元,在短短两个月内上涨了132.6%。目前,华能国际的股价仍维持在8元左右。
其次,2022这一政治大年,要避免拉闸限电的情形重演,就要彻底解决“市场煤计划电”的深层矛盾,解决风光发电利用小时数不足以及新能源电力消纳难的问题,这才是治本之策,这必须要大力度推进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
要煤电企业“多出力出满力”,光是煤炭管够还不行,还需要深化电力价格机制改革。目前,燃煤发电交易价格浮动范围已经由此前的10%-15%,扩大为20%。而2022年煤炭长协基准价还迟迟未定,长协新机制也尚未真正落地。
1月28日晚,五大发电集团旗下电力上市公司披露2021年业绩预告。受累电煤价格上涨,多家电力上市公司大幅预亏。其中,华能国际2021年预计净亏98亿-117亿元,同比大降314.7%-356.3%;大唐发电预亏90亿-108亿元,同比大跌396%-455.3%;华电国际预亏45亿到53亿元,同比下降207.7%-226.8%;国电电力预亏16亿-23亿元,同比下降138%-154.5%;中国电力预亏5亿-6亿元,同比下降129.3%-135.1%。
在电力龙头企业集体性大幅度亏损下,如何让企业有充足的动力来多出力出满力?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
再次,一旦意识到煤电仍是中国最重要的电源,煤电优势在短期内难以被新能源所取代,尤其是在风光发电利用小时数不足以及新能源电力消纳问题无法在短期内有效解决的情况下,政策对风电、光伏的支持力度可能会减弱,建设节奏和步调也会适当加以调整。
这当然不是说“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生了逆转。“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仍是主导未来几十年中国能源转型的大政方针,而短期内针对煤炭与煤电的支持力度的加大,更多是阶段性的权宜之计。
在新能源发电还撑不起中国的电力需求重担,要避免人为的运动式减碳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造成冲击,就只能对煤电进行“有序减量替代”,而不是一窝蜂的一刀切。新能源电力先要解决成本、消纳的问题,再成长为稳定、安全、可靠的主力电源,方才是煤电真正退出舞台的时候。
就如1月24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中国的新能源革命要走上“先立后破”的轨道上来。“立”与“破”的“先”“后”之序下,煤电还有很长一段好日子可以享用。
(图片来源:veer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