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过去了,各项统计数据相继出炉。
上周,国家能源局发布信息称,我国去年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5300万千瓦,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
截至2021年年底,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突破3亿千瓦大关,约相当于13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连续7年稳居世界首位。
美国曾经是光伏产业的世界老大,围堵中国10年,为何还是失败了?
中美光伏产业
去年4月20日,《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光伏产业目前几乎完全依赖中国制造商提供的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组件,大多数太阳能电池板和零部件也都来自中国。
甚至连光伏产业上游的多晶硅生产,绝大多数也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
确实,今天全球光伏产业的基本格局是中国一家独大。
比如多晶硅,这是用来制造太阳能板的材料,过去10年里中国在全球硅片生产领域的占比提高到九成以上,而美国占比则下降到可怜的5%。
其他原料和设备的产量,中国也占绝对优势。
再来看一组数据:
截至2020年底,中国光伏发电装机量累计253833.80MW,稳居全球第一。这一数字是排在全球第二的美国的累计装机量73813.70MW的近3.5倍。
截至2020年中国新增装机容量为48.20GW,是美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3倍多,且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
截至2020年,中国光伏发电量达到美国发电量的两倍多。
截至2020年,中国光伏发电专利数量为4089项,是美国的27倍还多。
截至2020年我国光伏组件产量124.6GW,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
……
不需要数学计算也能看出来,中美光伏产业的力量对比,已不是百分比上的差距,中国对美国是成倍的领先。
在这组数据背后,则是中国光伏全产业供应链的绝对领先规模。
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光伏产业各环节的全球占比分别为:硅料67%、硅片97%、电池片79%、组件71%。
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因为先进的技术、优异的性能和极高的性价比,已经进入NASA的采购,为60颗卫星提供动力。
毫不夸张地说,美国在光伏产业方面已经严重落后于中国。
美国曾经第一
但要知道,美国曾经是光伏产业的霸主。
1954年4月26日,《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则新闻,向全球宣布了一个好消息:可能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并最终实现人类最为珍视的梦想之一——将几乎无穷无尽的太阳能用于文明。
正在在前一天,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制造出了硅光伏电池。
在接下来的太空时代,美国将太阳能电池普遍用于航天航空等领域。
从科技领域的产业化算起,美国在光伏领域的市场化已经有60年了。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也曾给美国的光伏产业带来契机。
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
在石油价格上涨的推波助澜下,作为最有希望的新能源产业,美国光伏产业迎来一波发展热潮。
美国国会第一时间通过法案,促进光伏产业开发。
雄厚的技术力量加上急切的政策支持,让美国成为光伏领域绝对的霸主,孵化出不少世界一流的光伏企业。
1977年,ARCO(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并购了工程师Bill Yerkes两年前创立的太阳能公司,组成了新的光伏企业ARCO SOLAR。
1979年,ARCO SOLAR在美国加州投建了当时可谓是世纪最大的晶硅光伏铸锭、切片、电池和组件制造一体化的生产基地。
一年后,ARCO SOLAR成为全球第一家年产超过1兆瓦的光伏组件生产商。
为了充分打开消费市场,让普通民众能够支撑起光伏产业,1997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签署了“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Million Solar Roofs Initiative)”,宣布美国将建设上百万个家用光伏系统。
这一计划不但使美国在世界光伏工业中保持强劲的竞争力,还有效减少了美国温室气体的排放。
美国大旗一竖,其他发达国家纷纷跟进,争相发展光伏产业。
如果按照这样的剧本发展下去,美国将像领导芯片市场一样领导甚至垄断全球光伏市场,取得新能源的控制权和定价权。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从2000年到2017年的十几年间,当光伏产业发展速度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产业中位居第一,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扩张320倍的时候,美国企业在全球太阳能电池板总产量的占比竟然只有3%。
也就是说,进入21世纪后,美国仅用了十多年时间,就把半个世纪的基业完全抛光。
美国玩火自焚
美国光伏产业衰落,根源在美国人自己。
首先是金融化导致光伏企业过于短视。
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企业普遍开始对金融化的追逐,从关注创造实际的物质财富转向了关注提高纸面资产的价值。
企业为股东负责,很少考虑可长期发展的技术和产业。
毕竟,股价的提升对于资本市场和国内的政治环境是有好处的。
华尔街资本趁机控制了各大企业。
大批财务经理接管公司,仅通过对市场数据的研究便制定企业的经营策略,他们关心短期的收益,对长期投资于一项有发展潜力的技术根本不感兴趣。
正是这样一帮对技术一窍不通的人,左右着美国光伏产业的走向。
很多职业经理人勾结华尔街资本,对有前途的光伏企业实施并购,可那些收购了光伏企业的大公司,只关心收购后产生的估值增加,却连收购的到底是什么公司和什么技术都不了解,更不知道这些技术会在未来呈现怎样的价值。
如果买来的光伏公司在几年内无法实现高额利润回报,大公司就会用各种形式将光伏企业剥离。
一来一去,光伏企业就被弄死了。
就拿商业巨子通用电气来说,从2007年正式宣布进入光伏产业,建厂计划一拖再拖,业务几经变更,最后通用电气于2019年卖掉了太阳能和储能业务的大部分股权。
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它将永远缺乏耐性,而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新兴领域。
华尔街的介入,对美国光伏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
可吊诡的是,资本却从中赚得盆满钵满。
第二,政府没有出面引导。
平衡资本短视行为最重要的筹码就是政府引导,可在资本疯狂榨取光伏产业的时候,美国竟然什么都没做。
美国政府没有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支持导弹和太空计划那样,对光伏产业进行大笔投资。
这里面有个优先的问题,因为太空计划由国防部管理,而光伏产业则由能源部管理。后者直到1977年才成立,还被石油和煤炭巨头长期把持。
美国的两党之争,双方都在争取资源大佬的支持,小众且不成熟的光伏产业自然受到冷落。
光伏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必然目标,就是降低成本。
只有成本足够低,才能提高装机数量,产生更多电能。电卖出去,赚到的钱继续装机,产业才能形成正循环。
但美国的原材料和人工都很贵,光伏产业的装机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公司的利润空间很小。
这既不符合华尔街的利益,也不能被美国政府接受。几番探索后,光伏在美国,成了资本和政府的弃儿。
中国迎头赶上
反观中国,则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教科书。
中国的太阳能发电电池研究,算起来起步并不比美国晚太多。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已开启这方面的研究,同美国一样,在当时主要是为了满足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需求,生产太空用的太阳电池与光伏发电系统。除此之外,基本没有民用的研究和应用。
21世纪的头10年,国内多所研究机构与国内知名学府合作,对光伏发电过程中的各种材料、设备都进行了基础研究,包括晶体硅薄膜太阳电池、晶体硅太阳电池工艺与光伏应用技术,尤其是应用最广的薄膜太阳能发电电池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停过。
不少国内外学者加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
2010年到2012年,在类似“金太阳”示范工程这样的政策刺激下,国内光伏发电开始步入市场化阶段,虽然规模依然不大,但提升速度较快。
2013年是中国光伏发展的转折点。
不断利好的政策释放,外加行业发展的清晰规划,我国光伏产业在补贴政策的推动下进入高速发展期,随后的几年里,国内新增装机容量以年均超四成的速度增长。
技术和政策催生出一大批优秀的光伏企业,持续带动光伏装机总量屡创新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光伏领域已有80多家上市公司,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在光伏产业的各环节均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现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按照规划,我国将严控煤电项目。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一直秉持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观,在光伏产业引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等,实现生态养殖、循环农业技术模式集成与创新,在绿色能源领域有更长期的规划和发展。
光伏大战
曾经世界第一的美国,自然不甘心落后于中国。
从2011年初次交锋到现在,美国围堵中国光伏产业,已经持续了整整10年。
2011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实行“反补贴”、“反倾销”调查。
2012年,美国针对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大幅调高关税,高达34%-47%。
2014年,“双反”加剧,税率再次大幅提高。
2018年,美国启动“201条款”,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电池片和组件征收叠加税率,总计高达80%以上。
同年4月,“301条款”启动,中国光伏组件产品进入加征关税清单。
同年9月,美国对中国2000亿进口产品额外征收10%的关税,其中就包括光伏的全产业链设备。
2019年,美国政府再次将“301条款”的关税水平从10%提高至25%。
最近几年,美国一直猛打“新疆牌”,除了政治原因,还有深藏的经济动机。
光伏产业就是其中之一。
2021年7月,美国商务部借助打“新疆牌”的机会,以杜撰的“新疆存在强迫劳动”为借口,将新疆四家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列入黑名单。
2021年12月9日,美国在众议院通过了一项针对中国的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全面制裁新疆的光伏企业,禁止美国企业进口与中国新疆相关的光伏产品。
因为,中国光伏多晶硅产能占全球的85%以上,新疆硅料则占全国57%。
打压新疆,就是打压中国的光伏产业。
竞争不过,美国就玩阴的。
然而,10年的围追堵截,美国丢掉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光伏产业却成长为全球光伏的领导者。
(图片来源:veer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