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在陆续出台,除了备受关注的光伏、风电等装机规划外,产业制造配套项目也成为多地“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从市级规划到省级统筹,百亿、千亿产业制造计划争相出炉,加之部分地区以项目指标配套产业制造的刺激下,光伏产业制造基地正面临新的变迁。
争相打造产业链集群
根据地方“十四五”规划,除了新疆、江苏等“老牌”光伏制造基地外,安徽、山西、河南、甘肃、宁夏等新制造基地正在冒头。
早在2020年12月,山西省工信厅发布《山西省光伏制造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该计划提出以晋中、吕梁、长治为重点,整合提升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制造产业链,打造光伏制造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安徽省计划“十四五”期间,培育形成以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等为牵引,光伏玻璃、胶膜、银浆、储能、光伏电站系统工程等为配套,上下游联动、产研用协同的良好发展态势,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产业链集群。
河南“十四五”期间积极布局电子级高纯度试剂、光伏组件等配套项目,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打造“材料—组件—电场—应用”产业链。
甘肃可再生能源“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将构建风光电全产业链体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培育壮大风电产业链,做大做强光伏发电产业链。
除了省级规划之外,部分市级地区也在发挥主动性,积极布局产业规划。如宁夏银川“十四五”期间,将聚焦光伏硅、蓝宝石、石墨及石墨烯材料、储能电池及储能材料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建成全国光伏材料新硅都。据了解,银川当前具备95GW单晶硅棒、23GW硅片、10GW单晶电池产能。
合肥“十四五”规划明确围绕产业链缺失的中下游环节,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重点招引浆料、背板、封装胶膜、设备制造、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制造等环节。
两年扩产1600GW,光伏制造基地大变迁
上述所列地区仅是“十四五”期间各地对光伏制造业支持的一个缩影,实际上,2020年以来在光伏制造业轰轰烈烈扩产潮下,光伏制造产业基地变迁已经浮现。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不完全统计,2020年-2021年多晶硅扩产总量已达191.4万吨,硅片、电池、组件端扩产总规模达1606.39GW。
1、硅料环节
分产业链来看,在硅料环节,受当地电价等优势的影响,新疆地区一直是硅料的生产重地,汇集了协鑫、新特、东方希望、大全等多家龙头企业,占据国内硅料总产能的60%以上。
而从近两年的扩产情况来看,包括内蒙古、宁夏、青海等地硅料国产规模均达几十万吨级别,其中内蒙古地区更是扩产67.5万吨项目,遥遥领先。
从扩产企业来看,内蒙古地区的落户企业包括天合、通威、特变电工、大全、保利协鑫及阿特斯头部企业,而青海地区则以本土企业亚洲硅业及青海青海丽豪半导体材料为主。宁夏地区,东方希望及润阳新能源共扩产35万吨。四川本土企业通威扩产23.5万吨硅料项目。
2、硅片环节
硅片环节,近年来在“大尺寸”变革的契机下,硅片环节的扩产相对猛烈,新扩产能基地则基本围绕云南与内蒙展开。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不完全统计,2020至2021年,内蒙古硅片扩产超130GW,位列全国第一。云南以90GW紧随其后,江苏和四川扩产规模不相上下,均超70GW。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西北地区之外的广东地区,硅片扩产规模达50GW,该项目为光伏新势力高景太阳能投建。
分企业来看,内蒙古、江苏汇集了多家组件及硅片龙头企业,如晶澳、上机数控、双良节能。高测股份等企业。宁夏地区以中环为主,签约50GW单晶硅片产能投资项目。
3、电池组件环节
中国光伏看江苏,江苏是全国光伏制造大省,全国一半左右的重点光伏制造企业集中于此,业务涵盖从硅料提取、硅锭制备、电池、组件生产到系统应用,产业链完备程度较高,堪称光伏制造重镇。事实上,江苏光伏产业园区数量也是全国首屈一指,包括常州、无锡、金坛、常熟、镇江、扬州、盐城等光伏产业园吸引了天合、晶澳、隆基、阿特斯、尚德、亿晶广电、亚玛顿、福莱特、福斯特等一大批光伏企业入驻。
从扩产规模来看,2020-2021年江苏地区电池组件扩产规模高达321.4GW,位居全国之首,较第二位安徽省高出近200GW。
江苏之外,安徽和浙江也是不容小觑的光伏制造重镇,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不完全统计,安徽2020-2021年电池组件扩产规模达114GW,浙江以90.12GW位列第三。
安徽省汇聚了多个光伏产业基地,如滁州围绕光伏上下游产业链,着力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上下功夫,产业链日趋完备,致力于打造世界光伏之都。安徽肥东县,初步形成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光伏及组件产业集群。
浙江先后批准了嘉善、平湖、钱江、秀洲、嘉兴、衢州、义乌等多个光伏工业园,包括隆基、晶澳、晶科、阿特斯、东方日升组件龙头企业纷纷落地项目。
未来,随着千亿级别的产业集群建成落地,我国光伏制造基地将迎来重大变局。
(图片来源:veer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