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碳中和为何频频火出圈?

   2022-01-20 互联网中国空分网0
导读

今年开始,“碳中和”频繁火出圈。在从中央到省市,从政策措施到投资规划、大型企业布局,从环保行业、金融行业到科技行业、工业行业,均对“碳中和”展现

今年开始,“碳中和”频繁火出圈。在从中央到省市,从政策措施到投资规划、大型企业布局,从环保行业、金融行业到科技行业、工业行业,均对“碳中和”展现了高度的关注。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在2021年的全国两会,有30多位代表及委员提及了“碳中和”,其中还有正式的提案或建议。在今年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中,发展绿色经济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今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制定了《支持能源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工作方案》,“十四五”期间设立总规模为5000亿元(等值人民币,含外汇)的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贷款,其中2021年安排发放1000亿元,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早在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要“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这就意味着需要在人力、财力等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为实现碳中和,中国预计将要投入超过一百万亿人民币甚至更多,这将是一个超级巨大的市场,国家实现碳中和的坚定决心也将深刻影响中国的能源结构、工业生产与消费方式。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实现碳中和之前,将经过“碳达峰”。所谓的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目前全球已经有54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0%,大部分在发达国家。

碳中和为什么如此重要?

全球变暖以来极端气候频发,2021年全球至少已经历189场极端天气,北极圈附近城市也出现三十多度高温,冰川大量融化,并可能释放被冰封了数万年的微生物和病毒。

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的减缓政策和行动,到2100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相对工业化前将升高3.7-4.8℃,海平面将上升0.6-0.8米,造成不可逆转的全球性生态灾难和巨大经济损失。

新冠疫情对2020年全球GDP的负面影响约为6%,因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本世纪末的人类每年都要面对新冠疫情级别的经济损失。而若要实现2℃温控目标,剩余碳排放空间约为1万亿吨二氧化碳,全球按目前水平只能继续排放20余年,减少碳排放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必然选择。

碳中和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各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上的站位,更是影响了全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和永久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推动全球碳中和的实现刻不容缓。

碳中和带来的商业机遇?

2021年7月16日上午9时15分,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于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办,备受瞩目的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始上线交易。

碳交易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所谓“碳交易”就是把碳排放量化,变成一个可以买卖的商品。每个企业都可以购买和出售排放配额,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

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欧盟2005年最早建立碳市场,中国2013年开始建立交易试点,目前碳交易价格稳定在15-40元/吨,欧盟和美国加州大约为100元/吨。

1、新能源集体获益

率先受益的是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发电等新能源发电企业。

水力发电企业,以长江电力为龙头,全球最大的水电上市公司,2020年毛利率为63.4%,净利率为45.87%,且均领先同行业,而且公司历史业绩增长明显,2020年收入增长高达15.86%,归母净利润增长高达22.07%。

风力发电企业,主要分为陆地和海上,陆地风力发电已经由龙源电力、大唐新能源等抢先布局。而近期上市的三峡能源将目标转向海上风电,公司2020年,风力发电业务收入为72.96亿元,同比增长32.8%。

2、新能源汽车行业盈利模型转变

在碳市场越来越活跃的当下,碳交易将对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所有制造业带来变革,进一步重构全球制造业。

特斯拉发布的财报显示,在2020年,特斯拉首次实现全年盈利,但实现盈利不是因为汽车销售,而主要是来自出售“碳排放额度”。在过去五年里,特斯拉出售的碳排放额度为公司带来了33亿美元的收入,仅2020年这项业务的收入就接近营收总额的一半, 成为财报上最亮眼的营业项目。在2020年,蔚来汽车也靠出售碳排放额度盈利1亿人民币。

2021年7月7日,小鹏汽车正式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交易,成为港交所“智能电动车第一股”。以开盘价计算市值高达2800亿元,小鹏汽车成为港股少有的“双重主要上市”企业,这也说明了新能源智能汽车在资本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并且未来这种吸引力将会有增无减,市场规模也将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IHS Markit 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将达到420万辆。如果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巨大的汽车产业链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如马路上将很难看到燃油车,取而代之的是无人驾驶电动车或者氢能车。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它的市场还未真正完全打开,但属于绝对的蓝海,对于资本的吸引力也是绝对的强。它的收益模式在发生变化,未来汽车的收益可能不是汽车本身,更多可能是通过汽车为载体,各类新技术应用和运营服务带来的,这其中就包括通过碳交易获取的。

未来将会出现越来越多与碳中和相关的行业,但是如果不能适应碳中和带来的转变,也有很多企业和行业将面临淘汰。

3、新能源产业平台备受资本青睐

能链Newlink——能源物联网EIoT及能源新零售平台,成立于2016年,国内外双料独角兽,全球新能源500强,员工超过3000人,其覆盖油、电、氢、气多能源品类,打通能源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重构能源生态。

目前,能链Newlink业务覆盖1800城,旗下有团油、快电、能链云、能链直供、综合能源港、能链智电六大产品,累计完成数十亿元融资,单今年8个月的时间,能链累计融资超过40亿人民币,成为数字碳中和领域融资速度最快、金额最大的公司,投资方包括贝恩资本、愉悦资本、中金资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子基金、小米集团、蔚来资本、KIP中国等。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经济峰会上,中国碳中和产业也倍受关注,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会上提出,中国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方向上,市场化的PE/VC机构将大有可为。

未来,碳中和将会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确定性最高、体量最大的产业赛道,从金融投资的角度来看,围绕“碳中和”在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投资将会是热点,并且将会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都会是如此。

碳中和产业园发展机遇?

碳中和园区是指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多种手段,通过产业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在园区内部基本实现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

1、首个碳中和产业园落地

2021年1月28日,国内首个碳中和园区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落地北京,它以智慧能源理念作为先导,在覆盖9万余平方米的园区内集成了可再生能源、智能微网、智慧水务、绿色农业、运动健康等园区功能板块,是集可再生能源、智能微网、智慧水务、绿色农业和运动健康等功能于一体的可感知、可思考、可执行的绿色园区生态系统。园区通过购买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抵消了园区所排放全部温室气体,成功实现碳中和。

2、首支百亿规模碳中和技术基金成立

2021年3月29日,远景科技集团与红杉中国宣布,将共同成立总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的碳中和技术基金,在无锡高新区共建零碳科技产业园。

这个基金,也是目前国内首支绿色科技企业携手创投机构成立的百亿规模碳中和技术基金。它聚焦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加强绿色技术研发攻关,开展低碳技术试点示范,组建绿色发展创新联盟,强化产业链前端技术供给。

关于碳中和产业园区的建设标准、要求目前还处于一个初期探索的阶段,需要国家及相关部门出台更多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指导持续推动。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无锡、重庆等城市或地区均在不同层面开始了探索建设碳中和园区,预期今后一段时期内会有更多地区加入探索的热潮。

我们可以预见,碳中和产业园将是未来各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必需要落实的工作,谁能在技术发展、技术应用、能源体系的运营管理等方面抢得先机,就能在未来区域发展过程中获得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新筹码。特别是对于经济暂时落后但生态优势明显的地区,在此过程中,极有可能获得换道超车的机会。

碳中和似乎离我们很远,其实离我们很近。2021年可以称为全球绿色碳经济开启竞争的元年。在绿色革命的浪潮下,它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全球竞争维度,涉及环保、贸易、碳金融市场、全球货币体系等多个领域。

碳中和过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并且“技术为王”将在此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即谁在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在碳税和碳交易的驱动下,未来很多传统行业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将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碳中和对于中国未来的战略地位意义及其深远,如果输了绿色革命,中国可能也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国家。

(图片来源:veer图库)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中国空分网原创作品,作者: 中国空分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kongfen.org.cn/news/show-2198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