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务院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争取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中国是世界第一碳排放国,也是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短、任务重,还要兼顾发展,需要在发展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挑战不可谓不大。
这次行动方案虽然只提2030年碳达峰,但由于到达碳中和的大致方向已经清晰,无非是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节能增效等,这也是这次行动方案里给出的解决方案,考虑到中国的现实挑战,如果按行动方案指明的路径调整,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可以说,实现2060年碳中和就成功了一大半。
这次行动方案的绝大多数指标,比如风光装机、碳强度、储能、抽水蓄能、森林覆盖率等,在此之前都已经官方发布过了。
就一世的观察,仅发现“‘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000万”的表述此前未有官方通报。
就行动方案的具体细节,自有各领域专家解读,一世想从精神和方向上,谈几个观察到的点。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点,坚持双碳目标不动摇。
这次行动方案,是对过往中国多次重申的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和细化部署,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央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布局,这一战略部署不会动摇。
中国的双碳目标,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观的体现,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中国推进双碳目标,对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高企,未来推进双碳,通过电动车替代燃油车,生物化工替代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可以解决能源安全问题。
此外,中国新能源产业世界领先,光伏、风电、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均处于世界一流或超一流地位,推进双碳可以进一步增强新能源产业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也推动国内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为经济持续增长筑基。
推进双碳目标,对中国来说,既有道德追求,又有实际利益,利国利民,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
第二点,是最新的点,推进双碳但不激进,目标不再提前,稳妥有序自主推进。
中国在去年9月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正如宣言中所说,是“提高自主贡献力度”,根据中国签署的巴黎协定,中国承诺的仅是2030年碳达峰,并对应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去年9月份的宣言首次提出了碳中和目标。
在去年12月12日上,中国进一步细化了目标,首次提出了风电、光伏到2030年的装机目标,并提高了非化石消费到2030年的占比目标,从原先的20%提高到25%。
今年9月21日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又提出不再新建海外煤电。
可以说,从去年9月份以来,中国就不断重申双碳目标,并不断细化和提升某些指标。
这次行动方案主要是重申过往已发布的目标,实际是对国内外的各方的回应。
在国内,乐观派认为,中国已经具备条件2025年实现碳达峰,在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希望中国可以将碳中和时间提前到2050年。
10月2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更能体现这一点。
根据发改委负责人对这一意见的解读,2025年目标对应的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2030年目标对应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即在最高层的构想中,目标仍然是2030年碳达峰,而非2025年,但由于中国各地情况不一样,存在部分地区、行业率先达峰的可能。
另外,这一意见态度鲜明,提出要“内外通畅,统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斗争与合作,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
“斗争“两字,实际体现的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双碳目标,是自主减碳,是根据中国国情减碳,不会跟着西方的要求走,实际挑明了中国不会答应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
发改委负责人的解读更明显。这一官方解读称,这一些系列目标“体现了最大的雄心力度”,实际说明了中国的双碳目标不会再提前了。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不仅是提供具体路径,也是对国内外各种声音的一个一锤定音的回应。
第三点,体现能源危机的影响,推进双碳要兼顾能源安全,安全降碳。
今年下半年以来,限电逐渐蔓延到全国,这一轮限电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煤炭价格高企带来的煤电开机率低下。
推进双碳需要带来能源结构的巨大变化。中央提出要构建新能源占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但目前的电力系统仍然是煤电占据绝对主体。
在新能源发展的过程中,煤电为间歇性的风电、光伏调峰,随着风电、光伏装机越来越大,煤电的发电小时也在下降,同样受双碳精神影响,煤炭发展方向为限煤、减煤,叠加安全因素影响,上游煤炭缺口,煤价上涨,电价锁定,煤电雪上加霜。
这一轮的限电危机,可以说,将煤电的处境暴露了出来,调节电价只是一个方面,关键还在于理顺产业供需衔接和确立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行动方案说的很明显,提出要“稳妥有序、安全降碳”,以下是行动方案原文表述:
“要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拓展增量,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争取时间实现新能源的逐渐替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着力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防止过度反应,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安全降碳。”
但这不代表煤电又一春。
煤电只是现实的需求,并不代表未来。行动方案还指出:
“要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新建机组煤耗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加快现役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积极推进供热改造,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
行业内有一派观点认为还需要新建煤电,为未来的主体新能源托底备用和调峰。
但在行动方案关于新型电力系统的表述中,并没有煤电的位置,行动方案指出:
“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制定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促进抽水蓄能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中央对煤电的部署是现实的,也是清醒的。
第四点,地区推进双碳呈现竞争态势,行动方案明确反对。
自从中国向世界宣布双碳目标以来,各省份纷纷表态,在推进本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都不忘加上一句, “努力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不仅各省如此,下面各市也普遍如此。
中国现实体制下,各地争先实现双碳目标可以理解,但现实情况是,各地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涉及碳排的关键要素差别极大,在推进双碳目标上难易不一,如果各地都争先减碳,很容易出现忽视现实,盲目减碳,运动式“减碳”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已经出现。有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为了减碳,一刀切停止供电。这一轮的限电危机中,也存在部分地区,为实现双碳目标,人为限电的原因。
7月30日,中央就指出: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政治局会议提出纠正运动式减碳引发石油和化工界强烈共鸣。”
行动方案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并指明了地方推进碳达峰的要求,提出要“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 行动方案指出: “各地区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
行动方案为各地区碳达峰提出了四点要求:科学合理确定有序达峰目标;因地制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上下联动制定地方达峰方案;组织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
行动方案虽只指向碳达峰,实际是为各地推进双碳设定了规范:
双碳是系统工程,不是各地竞赛的政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