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小寒节气,正是能源供应“迎峰度冬”的关键时刻。在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黑岱沟露天煤矿,矿车司机许飞穿着加厚棉衣,聚精会神地坐在驾驶室内。他的主要任务是将原煤从坑口拉到破碎站,破碎后的煤块再进入选煤厂。“每天三班倒,每个班至少往返15次,拉出3000多吨原煤。我们386名司机的共同目标,就是安全、高效完成保供任务。”
包括黑岱沟矿在内,鄂尔多斯40家煤企于去年10月签订了一批四季度煤炭中长期保供合同,对口保供全国18个省(区、市)。2021年底统计数据显示,作为我国目前年产煤量最大的露天煤矿,黑岱沟矿以全年3000万吨商品煤量,圆满完成了2021年度保供任务。
就在元旦前夕,国家发改委紧急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1月份煤炭生产供应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有关企业指导本地区、本集团煤炭生产企业,科学制定生产计划,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持正常生产,确保煤炭供应平稳。
保供大考仍在继续,煤炭“兜底”重任在肩。
煤炭企业加班加点稳产稳供
“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但实践证明,历经前期供需偏紧、价格上涨等考验,煤炭产运需各方有能力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去年10月,集团接到紧急保供任务,要求四季度完成1508万吨商品煤生产,比原计划增加443万吨。”在国家能源准能集团生产指挥中心主任张峰的记忆里,每到冬季,黑岱沟矿都要进行常态化保供,“但像2021年这样紧急、艰巨的任务,工作近30年来还是头一次遇到。”
除了黑岱沟矿,准能集团旗下、亚洲最大露天煤矿之一的哈尔乌素矿,当仁不让成为保供主力。“为做好2021年四季度增产保供和安全生产,我们专门向两座露天煤矿派驻工作组,深挖产运销储用一体化运营的内在潜力,最大化组织资源,努力做到应产尽产、能产多产。”张峰说,哈尔乌素矿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内多举措提升效率,四季度采煤设备实动率较前三季度平均提升7.53%,每日上煤设备作业时间平均增加110分钟,全年增产440万吨。“即便在市场煤突破2000元/吨时,集团外销煤炭也维持在700元/吨左右。”
来自准能的精煤,源源不断送往千里之外的河北黄骅港,运输能否跟上,直接事关民生之需有无保障。“黄骅港煤炭下水量居全国港口首位,已经在‘天花板’运行的煤炭运输作业,仅靠常规举措很难继续突破。”黄骅港相关负责人表示,综合运用“5G+北斗”技术,黄骅港自主研发的智能装船项目实现煤炭从卸到堆、从取到装全流程智能化,不仅解放大量人力,还摒弃了人为造成的效率不稳等问题,促进港口快进快出、高速运转。2021年黄骅港全年煤炭装船量达到2.15亿吨,创历史新高。
多方数据进一步证实,煤炭保供阶段性成效显著。在山西,49座煤矿完成产能核增,该省于去年12月28日基本完成四季度保供任务,为14个省(区、市)供应电煤4106万吨。内蒙古300多处在产煤矿全力以赴,在保障外省区市用煤的同时,全区发电供热企业均正常运行,煤炭库存维持较高水平……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去年12月份以来,全国煤炭日均产量较9月份增加200万吨,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较9月末增加9000万吨,超越去年最高水平。
煤电企业千方百计稳价稳市
上游煤炭企业“增产、稳供”的同时,下游煤电企业也在千方百计“稳价、稳市”,全力保障电力、热力安全稳定供应。
煤电以不足50%的装机占比,支撑了75%的高峰负荷需求,即使在市场煤价格屡创新高之际,燃煤企业仍不计成本补充电煤库存,保障“口粮”不断。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11月20日,全国电厂存煤达到1.43亿吨,比10月底增加超3500万吨,可用23天,超过常年水平,“迎峰度冬”发电供暖用煤得到有力保障。
东北地区某发电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先感受到能源供应紧张的东北地区,如今电力供应平稳有序,供暖普遍提前,居民用电、供暖已得到基本保障,工商用电逐步恢复正常。东北地区去年8月份临时停运的1347万千瓦煤电机组,到去年10月9日已全部启动,保供托底作用明显,增加了负荷保障能力。截至去年11月20日,东北三省电厂存煤1527万吨,已超过前年同期水平,较10月底提升200万吨,可用31天。”
成效卓著的保供离不开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的提前部署和有效落实。
例如,针对电力供需呈现“全国紧平衡、局部有缺口、燃料是关键、安全压力大”的形势,中电联及时召开电力行业保供工作座谈会,主要发电央企负责人均表示坚决扛起能源电力安全保供的使命担当。以中国大唐为例,其制定了能源保供燃料保障专项方案,千方百计加大储煤力度,严守燃料7天保供底线;对内实施分区管理,每天跟踪、督办各区域来煤、耗煤及存煤动态平衡情况;加强分级、对口协调,随时掌握资源、运力变化;根据四季度补签合同资源情况,组织各企业积极落实坑口短倒和发运措施;研究实施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对下水和内陆跨区域煤源进行统一优化配置,最大化发挥资源保供优势。
政策发力持续支撑增产保供
“迎峰度冬”安全保供更离不开政策的强力支撑。
中国能源研究会配售电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俊宏表示,国家发改委2019年出台相关文件指出,燃煤发电市场化交易电量的价格可以在基准电价的基础上向上浮动10%、向下浮动不超过15%。“但过去个别地区存在不合理限制,只允许电价下浮不能上浮。去年燃料价格高企,发电成本无法向下游疏导,继而引发连锁反应。
为此,国家发改委于去年10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将燃煤发电市场交易价格浮动范围扩大为上下浮动原则上均不超过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的限制,电力现货价格也不受上述幅度限制。电价的上升,拉动了煤电企业的保供积极性,也限制了部分不合理需求。”
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2年能源工作七大重点任务中,“全力保障能源安全”摆在首位——要继续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有效发挥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扎实提升电力安全保供能力。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国家能源局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紧抓煤炭增产增供。加强分类指导和政策协同,及时跟踪了解已出台政策落地落实情况,对不适应的实时作出调整。重点保证产煤大省和安全有保障的大矿满产稳产,帮助产能利用率较低、仍有增产潜力的省区解决好实际困难,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推动全国煤炭产量稳定在较高水平,实现安全增产增供。
二是优化煤炭供应。密切关注迎峰度冬煤炭供需态势,总体上做到紧而有序、形势可控。突出抓好东北等重点地区煤炭保供,在资源、运力上予以优先安排并紧盯落实,坚决保障好民生用煤需求。
三是做好通盘统筹考虑。按照充分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的原则实施好煤炭“十四五”规划,坚持系统观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上大压小、增优汰劣”,全面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绿色生产素质,把煤炭兜底保障作用进一步落到实处。
综合目前各方面信息可以判断,随着有关部门在增加供应、稳定价格等方面重点发力,煤炭、电力稳定供应的基础将更加厚实,能源供应的“基本盘”将更加稳固。
(图片来源:veer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