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发展银行气候变化与碳市场顾问吕学都:
目前成本高难以商用
考察技术的成熟度不仅仅是看这项技术是否能够使用,而是这一技术是否已经适宜商用。单从技术来看已经没有什么大的障碍和瓶颈,但是从商业化和产业化来看,成本效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目前技术成本还很高昂。配套碳捕获装置的电厂投资要比没有进行碳捕获配套装置的电厂增加1~2倍,电价成本增加20%~30%。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CDM项目管理中心副研究员冯升波:
中国承担不起巨额成本
把排出去的二氧化碳抓回来,让它不要散布在大气中,看似简单的过程,但每吨需要50~60美元的成本。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已占世界第一,人均也已超过平均值,假若实施捕集封存,需要投入的资金十分巨大。以2006年计,我国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20亿吨,假若捕集就要花费800亿~1000亿美元,相当于7000亿元人民币。而这样的巨额资金,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着实承担不起。即使在发达国家,绝大多数碳捕集项目也处于实验、摸索的阶段。
华能西安热工研究院二氧化碳控制与减排研究所所长黄斌:
谁来长期承担高昂成本
以30万千瓦规模的电站,一年捕集100万吨二氧化碳为例,以往的电站投资大致在每千瓦4000元,一旦加上碳捕集装置,其成本将变成每千瓦8000~10000元。这意味着30万千瓦的电站要增加1倍以上的投资,达12亿元之巨。
那么效益如何呢?目前火电厂发1千瓦时电大约排放1千克二氧化碳,但是要对其进行捕捉,其中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蒸汽和电,这样发1千瓦时电要增加30%的能耗,电价成本要提高20%~30%。谁来承担多出来的这部分成本,而且要长期承担?
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许世森:
只考虑成本目光短浅
碳捕集作为一种潜在的、可供选择的低碳技术,是中国必须储备的一项战略技术。 现在做碳捕集项目的确需要付出高成本代价,但是如果我们今天不付出一定经济代价的话,以后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就像20多年前电厂脱硫,中国电力行业无法判断电厂是否应该搞脱硫装置,后来当脱硫装置成为世界公认规则之时,发现自己的水平却不行,我国巨大的脱硫商机拱手让给了国外。现在,我们无法判断未来是否会大规模进行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但是有这种可能性,所以,我们现在就得储备这种技术。
碳封存是否有安全隐患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教授李小春:
理论上封存具备安全性
只要封存场地选择恰当,操作规范,监控严密及应急措施具备的情况下,大规模二氧化碳封存的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当然,大规模二氧化碳封存比上述工程具有更大的规模、更长的时间尺度、特有的灾害发生机理与过程,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北京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张东晓:
安全风险可以规避
地下有很多天然的二氧化碳气田,二氧化碳存在于地层的时间超过百万年。也就是说只要选址正确,地下空间是可以用来封存二氧化碳的。即使发生泄漏也会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我们完全有时间采取措施来防止和规避这种逸出的风险。地层有多个储层和盖岩,这种多层储盖结构就像一栋百层的大厦,二氧化碳想从一楼跑到一百楼的顶层并不容易,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楼梯口这样的快速通道也封死。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工程要经过地质勘察、测量、工程测试和模拟等各种严格的程序论证,就像修水库一样,是可以通过恰当的科学技术和合理的政策法规来评估和规避风险的。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周少祥:
封存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为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处于非常稳定的气态,要高密度地储存就必须将其转化为液态,就需要进行压缩并冷却,且不说消耗巨大的能量,还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尽管二氧化碳本身是无毒无味的,但是一旦因为某种原因使二氧化碳扩散出来,必然会造成附近很大区域范围内的大气缺氧,对该区域范围民众的生命财产将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同时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