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基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0-05-28 中国空分网900
核心提示:以“新基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是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主要的初级动力。保持高速发展近40年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亟待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强大内生动力。近两年崛起的“新基建”,极大提高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质量和影响力。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实体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当务之急是在稳住疫情防控形势下迅速复工复产,让产业链转起来、让经济活起来。辩证地来看,这也是以“新基建”推进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重要机遇。

“新基建”本身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要点和战略产业。自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基建”概念以来,中央层面和全国各地积极部署“新基建”重大工程,互联网带来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也带动“新基建”投资迅速增长,对国民经济产生了强大拉动、支撑和辐射作用,有利于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有利于激活结构性潜能,有利于在重构世界经济格局进程中获得话语权和支配力,从而推动我国加快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化。这也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在中国已由“趋势倾向”跨越到不可逆转的“基本形成”。

“新基建”增强了我国供给侧的现代竞争力。从供给侧角度来看,每次科技革命都引发了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新基建”主要发力于科技端和数字化、智能化,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思路,丰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和手段。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影响往往是迅速而激烈的,应着力避免由于未能衔接对应好导致重复性磨合却无法突破,或以“破坏式更新”“毁灭式重生”模式替代既有生产方式。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全球经济下行的态势之下,应依托我国国内市场宽广、产业体系完整、具有巨大容纳力与坚韧性等优势,大力推进“新基建”,以新经济模式和新的增长点完善供给侧、带动就业保障民生,确保跨域性发展的平稳性。

基于此,湖南应高度重视“新基建”带来的影响与机遇,积极担当拉动新经济增长的时代使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做好“新基建”发展的顶层设计。“新基建”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与思维方式,编制“新基建”发展规划要从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出发,从长远的价值延伸着眼。同时,进行“新基建”在其他领域的相关度高低排列,并分别确定相应的支持措施,建立动态观测评价机制与模型。要在“全国一盘棋”的大局里去探索、确立湖南“新基建”的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之路。

二是加大对“新基建”产业的支持力度。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湖南的产业结构及其竞争力与特气网日俱增,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今年我省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组织实施30个面向自主可控及信息安全、新型显示器件、智能终端等重点项目,助力我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成为“新基建”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还应立足湖南实际,推动农田、农机、信息、水利设施提质升级,实施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构建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

三是加快以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创新引领竞争力为重要抓手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在满足城市居民住宅提质刚需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在城市轨道、地铁等便利交通辐射线上合理部署安居房建设,让承担着制造、快递、物流、餐饮、环卫等城市基础工作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留得下、融得入——此举不仅能够拉动经济增长,还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起到“托底”作用。以长沙为核心的城市群基础好,在规模扩张、结构提升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应支持长沙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围绕核心打造外圈的人工智能小镇、现代制造业小镇、特色文旅小镇、新能源绿色小镇等。

四是强化需求侧的提质和扩容。关注群众可支配收入增长,加强消费需求引导,提升人民消费的品位和能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对称和谐的系统关系。促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具有湖南特色的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知识消费、医疗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等,丰富和提升全面小康社会的科技内涵,切实增强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越性。

文章来源:湖南日报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 admin
    加关注1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15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