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金融数据折射实体经济需求回暖信号,也意味着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加强。在防范通胀预期恶化、不搞“大水漫灌”背景下,调控政策将把握好松紧平衡,仍将适时加码逆周期调节,灵活运用货币和财政等政策工具,巩固需求回暖势头。
当前继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已成共识。9月CPI同比上涨3%引发市场关注,在面临结构性通胀压力时,逆周期调节政策更应发力显效。当前我国经济仍有下行压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同时,也应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力度,形成合力,促进经济平稳向好。
可以预期,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至少可从四方面入手。
首先,货币政策保持定力,稳健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将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未来,政策的重点是不断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针对民企和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政策或进一步加码,不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金融生态系统。在此之上,金融机构也需不断加强风险管控,增强贷款的精准性。
其次,专项债将继续发力增效。发行地方专项债有利于地方筹集项目资金支持基建投资,从而助力补短板、扩内需,并且增发专项债规定用途,有望更大程度充实重大基建项目资金。市场普遍预测,地方政府债券提前发行可能年内落地,发行量有望回升,将有效拉动明年一季度基建投资。
再次,加快建立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综合利用IPO、永续债、优先股等工具夯实资本水平,各层级资本补充取得积极突破。但综合当前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来看,仍需持续补充资本。金融委会议此前也明确,要加快构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业内预期,未来非上市可转债等创新资本工具有望取得新突破。同时,商业银行需建立更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更有效地将资本集约化使用,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此外,进一步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挥好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在支持中长期信贷需求上,让政策性资金发挥更好的作用。日前在连续停做5个月之后,9月抵押补充贷款(PSL)操作“重出江湖”。另外,在经济有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政策性金融机构在逆周期调节过程中能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助力“六稳”。同时,不断优化金融资金供给,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