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对于已形成一定基础,批量为引进车型国产化配套、影响整车性能的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产品要支持其加快发展,提高竞争力;对于已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材料密集型产品要继续做大做强;对于国内尚属空白或开始起步,但具有潜在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如防抱死装置、安全气囊、三元催化转换器等)要重点发展,以基本满足主机配套和出口要求。
轿车重点发展排量1.3升以下,百公里油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符合国家安全、节能、排放法规及私人用车要求的经济型轿车。根据出租车相对集中、使用频繁的特点,发展绿色环保的出租用轿车。适度发展达到欧洲第二阶段、欧洲第三阶段排放控制水平的轿车柴油机、单燃料CNG和LPG发动机及混合动力系统。
载货汽车重点发展适应高速公路需要的(排量9升以上、输出功率300马力以上)重型车,主要有大功率牵引车、重型专用汽车及其专用车底盘以及功率在300马力以上达到欧洲第二阶段、欧洲第三阶段排放控制水平的车用柴油机。适度发展单燃料CNG和LPG发动机(达到欧洲第二阶段、欧洲第三阶段排放控制水平)。积极利用轻型车和微型车现有生产基础和条件,开发、生产适合农村使用条件的轻、微型客货车。
客车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的公交汽车,低地板公交客车,适应高速公路需要的大中型客车,专用客车底盘及关键总成。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发展高档旅游客车。
专用汽车以专用汽车底盘和专用装置为突破口,重点发展适于高等级公路运输的重型半挂牵引车和专用半挂车、城市环卫车、市政作业车、施工工程车、机场专用车、油田专用汽车等产品。发展为满足国防现代化要求的各种专用汽车。
摩托车以绿色环保产品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型摩托车(如电喷车、电动车等)以及满足新的法规要求的发动机和关键零部件。加快开发和生产适合农村路况差、载荷量大、可靠性要求高、价格低、维修方便等使用条件的车型。
3、农业装备领域。
目前农机工业不能满足“三农”市场需求,突出表现为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技术水平低,质量和维修服务水平差,而市场急需的较高水平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十五”期间,农机行业要围绕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努力开发生产适用、先进的农机产品。
种植业机械设备重点发展8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低比压、橡胶履带拖拉机及为其配套的少耕、免耕深松作业机,秸杆及根茬粉碎还田机,精量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水稻、玉米、棉花工厂化育秧及栽培成套设备,采棉机和联合收割机,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所需成套设备,农药喷洒设备等。
新型节水灌溉设备重点发展高效喷灌和滴灌成套设备,防沙治沙滴灌设备,干旱、半干旱地区集雨灌溉设备,井灌区群井环网远程自动检测控制系统,节水灌溉装备关键部件和自控系统等。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重点发展高等级粉、专用粉及淀粉加工成套设备,长绒棉、机采棉加工成套设备,水果蔬菜清洗、分级、灭菌及保鲜、储运成套设备,粮食清选、分级及烘干成套设备,菜籽、棉籽饼粕脱毒成套设备等。
集约化养殖及草原建设成套设备重点发展新型规模化猪场、奶牛场饲养与奶制品加工成套设备,大型养殖场粪污有机肥处理成套设备,青贮饲料收获及储运设备,牧草收割、打捆、堆垛、储运成套设备,园林机械等。
4、基础产品领域。
由于国内机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国产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发展滞后,数控机床品种不多、水平不高,市场需要的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较长时期主要依靠进口。国内系统集成技术和应用软件技术开发落后,为用户成套提供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解决方案”的能力薄弱,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产品发展缓慢。基础零部件发展落后,制约整个机械工业水平提高,影响重大装备的质量和性能。随着主机产品向节能、高效、环保方向发展,现有动力设备产品结构和水平远不能满足要求。必须加快机械基础产品的发展,促进整个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数控机床主要是增加品种,提高可靠性。重点发展缺门、短线、专用、成套和高性能数控机床产品,尤其要大力发展普及型数控机床和关键功能部件,扭转国产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滞后于主机发展的状况。以精干主体、加强自主开发和关键件国际化采购为手段,大力提高国产数控机床的水平、性能和可靠性,形成一批特色、名牌产品。
数字化、智能化工业控制和仪表系统围绕电子信息、机械、冶金、石化、电力、汽车、环保等重要产业部门对智能化测量、分析、监控仪表装置及系统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和一批智能化、网络化的工业过程分析仪器和监测仪器,加强传感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提高产品水平和可靠性。
重要基础零部件重点发展液压件、密封件、气动元件、精密大型专用轴承、模具、低压电器等产品,提高产品的水平、性能和可靠性,提高对主机产品的市场满足度。
高效、节能、环保型动力设备重点发展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用柴油机,新型低速船用柴油机。积极研究开发电控柴油机产品,开发生产符合环保法规要求的汽车、农用运输车用柴油发动机及关键配附件,尤其要加快发展柴油电控系统、电控喷射系统。
(三)培育扶植一批优势企业
加速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打破行业、地区界限,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和战略性改组。通过工程成套、主配结合、横向联合、纵向延伸、多元化经营等多种途径,调整资产存量,提高生产集中度,实现规模化经营。培育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其在境内外上市,提高融资能力,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在重型电力设备领域,要促进东北、西部大型电力设备和重型设备企业的联合与重组,通过工程成套、强强联合及与用户部门的合作,建成1_2家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重型电工设备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汽车生产领域,加大行业改组力度,通过参股、并购等多种重组途径,引导形成2_3家具有较好基础并能参与国际分工的企业集团。在其它经济规模效益显著的行业分别瞄准国际同行业中的著名公司,集中力量扶植少数若干行业排头兵企业,并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企业结构调整,不断做大做强。
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要把以投资回报率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企业市值等指标作为对企业考核的主要内容,加强对重点监管企业的综合评价。要强化企业财务、人事和分配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重点推广计算机在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工程成套、制造质量和售后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企业办公自动化和企业资源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专业化协作体系。培育优强企业要十分重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努力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现状,切实加强研究、开发、设计和总装、营销、服务两头能力的建设,尽快向两头强、中间精的“哑铃型”结构模式转变。要高度重视对专业化“小型巨人”的培育,支持发展一批由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协作企业,形成机械工业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分层次竞争的产业结构。
(四)限制淘汰一批落后设备
1、限制长线产品的生产能力扩张。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量大面广的常规机械产品在市场准入、利用外资、资本多元化等方面完全放开,鼓励企业自主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同时充分运用经济、法规和必要的行政以及行业规划等手段,限制一批供大于求的长线产品生产能力的低水平扩张,引导这些行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可靠性,转化富余生产能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十五”期间要通过制定并实施技术法规、技术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适时公布限制发展产品指导目录,引导行业调整产品结构。要限制摩托车、农用运输车、老一代195单缸柴油机、12-15马力小型拖拉机、9m3/min及以下活塞式动力压缩机、一类及二类一般碳钢压力容器、通用低压液压泵和阀、低档环保机械、一般铁路客货车轴承、低档轴承、低档标准紧固件、机械式挖掘机、普通矿山设备、普通电线电缆、干式变压器、10万千瓦以下纯冷凝燃煤火力发电设备、常规工业锅炉、普通金属加工机床、普通切削刃具、低档磨料磨具、普通电梯、普通电焊条、民用普通电度表等长线产品盲目扩大生产能力。
2、淘汰落后产品和生产工艺。
通过发布产业政策、法规,定期公布淘汰产品目录,为优势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秩序和市场环境。适时采用一些强制性措施,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和环保部门密切配合,加大监管力度,对国家已公布淘汰的17批落后产品和设备要加大淘汰力度。要根据相关行业“十五”期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的要求,坚决淘汰一批处于寿命衰退期、安全性能和技术水平落后、浪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电器产品、冶金设备、矿山采掘设备、石化通用设备、建筑机械和仪器仪表等产品。停止生产使用化油器的轿车及采用CFC_12工质的空调汽车,“十五”末期争取停止生产采用化油器的汽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