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机械工业“十五”规划

   2011-03-31 0

  (三)结构调整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机械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0%左右,2005年机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左右;机械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出口创汇达到830亿美元,在全国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到28%,劳动生产率要在2000年基础上增加一倍;资金利润率超过当时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产品水平明显提高,树立起较好的产品质量形象。
  2、产品和技术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5年,机械工业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电力、冶金、有色、石油、石化、轻工、纺织、煤炭和交通建设等所需大部分设备由国内提供,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主要产品性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本扭转大型成套设备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国产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按价值和产量计分别达到50%和65%;机械基础零部件滞后于成套设备及主机发展的状况得到较大改观;在汽车产品中,经济型轿车得到较快发展,提高轿车、柴油车和代用燃料车占汽车总产量的比重;扩大摩托车产品出口。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均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机械工业技术创新实力不断增强,重点发展领域的大型骨干企业的主要产品基本具备自主开发能力。
  3、组织结构调整目标。
  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强强联合,到2005年,初步形成10_15家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由目前研究开发、销售服务两头小、中间加工能力大的“橄榄型”向两头强、中间精的“哑铃型”转变;建立专业化生产组织体系,培育形成一批管理先进、机制灵活的高水平零部件产品协作配套生产企业。
  四、结构调整重点
  机械工业要根据国家“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按照“攻克推广一批关键技术,支持发展一批重点产品,培育扶植一批优势企业,限制淘汰一批落后设备”的指导方针,围绕主要用户行业发展需要,依托国家重点技术改造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投融资和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加快体制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速淘汰落后产品与技术,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
  (一)攻克推广一批关键技术
  以企业为主体,支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相结合,按照市场需求,跟踪世界机械、汽车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突出以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重点研究和推广能够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
  制造工艺和生产管理信息化技术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深入研究并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并行设计、虚拟设计等先进设计技术;为适应多品种、变批量的生产要求,广泛应用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等加工技术;为更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大力推进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智能制造、虚拟制造、分散网络化制造等先进制造管理技术,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应用模型化技术和仿真技术,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制造过程向高级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深入开展精密成型、快速原型/零件制造(RPM)、金属材料热成型过程动态模拟、超精密微机械加工(MEMS)等先进基础加工工艺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机电一体化产品技术大力推进机电一体化,重点研究可适应复杂工序变化和网络制造管理的智能化数控加工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具有自诊断和故障在线监测等自适应功能的电力电气产品技术,兼备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复合性能的人工合成智能材料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平台软件技术,新一代智能化传感器等高新技术。
  先进的发输配电产品技术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深入研究超临界机组和燃气轮机关键材料制备和成型加工技术,整体煤气化燃烧技术,高温脱硫技术,大容量机组空冷技术,可逆式抽水蓄能发电技术,柔性交流输电技术(FACTS),配电自动化技术等。加速实现直流输电用高电压、大电流晶闸管(ф125,8000V,3000A)的产业化。以轨道交通、通讯及其它产业的要求为目标,研究新一代智能功率电子元件关键技术,开发交流变频变压调速技术(VVVF)和逆变开关电源技术以及大容量整流滤波源技术。
  数控加工技术根据数控机床向复合、高速、智能、精密、环保等方向发展的趋势,完善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平台及技术规范,开发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技术;进一步研究并联加工技术和集车、磨、铣、钻、铰、镗等工序于一身的集成技术,减少加工中的装夹次数;攻克高水平电主轴、直线电机、高速滚珠丝杠等功能部件制造技术,提高产品性能和技术水平;推广机械加工中的无冷却、无润滑、无气味等技术,减少机床使用中对环境的污染。
  数字化、智能化的工业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技术以推进仪表智能化、系统网络化、软件工程化、应用综合化为目标,重点研究传感变送一体化技术,智能仪表高级控制模块技术,总线控制系统的通信和网络软件技术,综合自动化工程设计和网络集成技术,仪器仪表系统环境适应和可靠性技术,智能化科学测试仪器产品技术,产品质量在线检测仪器,仪器仪表用关键复合材料和敏感材料技术等。
  节油、环保型发动机产品技术为适应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车用汽油机普及闭环电控燃油供给系统。开发并推广稀薄燃烧、可变配气相位、缸内直喷、柴油机增压中冷、共轨和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等新一代发动机关键技术。逐步推进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液化天然气(LNG)、二甲醚(DME)、合成燃料(F_T)等代用燃料发动机技术的应用。
  先进汽车制造技术增加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汽车产品和生产上的应用比例,提高汽车产品的安全、节能、环保性能。提高防抱死装置、安全气囊、三元催化转换器等零部件以及整车设计制造水平。推进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和开发,推广代用燃料汽车和可回收环保材料等技术应用。
  营销和服务网络技术在大力推进各企业内部网络管理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机械产品营销中的物流配送技术,网络服务中的计算机专家远程诊断技术,网络采购中的零部件管理技术,市场动态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以及由上述技术组成的模块集成技术。率先在汽车、机床和动力设备等服务范围广的企业推进营销、服务网络化,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网络逐渐与国际接轨,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全球采购。
  (二)支持发展一批重点产品
  “十五”重点发展四个领域: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国家经济安全且对工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为国家重点建设服务的重大技术装备;规模效益显著且对相关产业关联度较大的汽车产品;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适用、先进农业装备;为整个制造业提供装备的数控机床等关键基础产品。
  1、重大技术装备领域。
  重大装备生产技术难度大,相关环节多,成套性强。要依托重点工程项目,组织大型电力设备、重型机械和大型石化通用设备、工程机械、纺织机械、轻工机械、电子机械、建材机械、煤炭机械、环保机械等行业排头兵企业,加强与用户企业密切合作,围绕用户的生产工艺要求开展联合攻关,着力提高市场供需矛盾尖锐的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性能质量,满足用户需求。
  大型电力设备继续完善提高作为主力机组的30、6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和70万千瓦级大型混流式水电机组的性能质量。依托试点工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结合国内联合自主开发,启动大型燃气轮机产业化项目。加快发展大型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空冷机组,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大型低水头贯流机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新能源发电设备,超高压直流输电设备,75万伏交流输变电设备以及大型发电设备所需的铸锻件。
  大型冶金成套设备发展薄板坯连铸连轧设备,冷轧宽带钢连轧设备,镀锌和涂塑设备,高精度合金钢轧机,大型真空精炼装置,干熄焦设备,高炉炉顶压差发电机组等重大设备。
  大型石油化工成套装置以大型石油化工工程的改扩建为契机,依托重点工程,实现石油化工装置的关键设备(如乙烯裂解“三机”)主要由国内提供,基本满足大型油气探采、炼油和乙烯、化肥成套装置的配套要求。
  煤炭机械重点发展年产600万吨综采工作面的配套设备,年进尺8000米以上煤巷快速掘进成套设备,千米深井井筒装备,机电一体化大型高效选煤厂设备,大型化水煤浆生产设备等。
  建材机械重点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成套装备,高效节能粉磨设备,年产5万立方米以上规模的混凝土砌块生产装备,大型玻璃纤维池窑金属换热器等。
  纺织机械重点开发研制大容量、短流程、连续化的聚酯装置和粘胶、腈纶、涤纶以及氨纶纤维成套设备,新一代清梳联合机,精梳机,高性能粗纱机,细络联合机和新型纺纱设备。提高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
  轻工机械重点发展制浆造纸机械,塑料制品加工机械,陶瓷与日用玻璃制品机械,酿酒饮料机械,乳品加工和制糖机械以及服装、洗涤、皮革等机械。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重点发展地铁和轻轨机车及控制调速系统、大型牵引调速电机、通讯信号系统和公用设施等关键设备,提高系统成套水平。
  大型环保设备针对国家加大对大气、固体废弃物、水等环境治理力度的要求,重点发展火电厂烟气脱硫、工业废水废气处理、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成套装置等,掌握设计制造技术,提高产品档次和水平。
  大型工程施工机械依托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进口量大的高等级公路、铁路及桥梁等建设用大型混凝土搅拌、摊铺、平地设备,水利防洪及建筑深基础处理所需的防洪固堤、连续防渗墙施工设备和多功能钻机,西部开发建设需要的抗风沙、耐高寒大吨位起重、凿岩、深挖、深埋设备等。
  相关领域发展所需产品围绕一些重要领域发展要求,要重点发展高档文化办公设备,自动化包装成套设备,新型自动化电子机械、烟草专用生产线等。按照我国国防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发生产军事工业所需的高水平技术装备,提供高质量的军工配套产品。
  2、汽车产品领域。
  “十五”期间,随着私人购车比例增加,高等级公路建设速度加快,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的实施,要求汽车工业必须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下加速自主发展,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高技术含量,推广应用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加强产品开发能力建设,基本形成载货汽车和摩托车以我为主、轿车以联合开发为主的产品开发能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kongfen.org.cn/news/show-119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