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6.5亿固定资产36亿收入 陕鼓动力的轻资产运营

   2010-04-10 空分网阿杰0
导读

6.5亿固定资产36亿销售收入 看陕鼓动力(601369,股吧)如何进行“轻资产运营”  轰鸣的机器声、灼热的钢板铁水、紧

6.5亿固定资产36亿销售收入 看陕鼓动力(601369,股吧)如何进行“轻资产运营”

  轰鸣的机器声、灼热的钢板铁水、紧张忙碌的工人——如果你对装备制造的认识还停留于此,那么,你真应该去陕鼓动力看看:2000多名员工,6.5亿固定资产,却创造出了超过德国曼透平的净资产收益率。这

  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陕鼓动力是个异类,它开创的商业模式足以挑战你对装备制造的传统印象。

  如果只看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率,陕鼓动力并不是中国机电行业里最牛的,但如果更进一步追踪到净资产中固定资产的比率,或者更细化一些,看看单位固定资产所撬动的收入,其特殊之处就显示出来了。

  陕鼓动力2009年的销售收入是36亿,固定资产6.5亿,也就是说,1元固定资产投入所带来的收入将近6元。这不仅远高于颇具可比性的同行杭氧股份,也高于规模相当的中小盘优质股天马股份(002122,股吧)。

  陕鼓动力的兄弟企业杭氧股份近期正筹备上市,据其《招股说明书》中披露,2009年26亿销售收入,8亿固定资产,单位固定资产所带来的收入为3.25;天马股份(SZ.002122)是一家以轴承、机床为主业的中小盘优质股,33亿的销售收入与陕鼓动力相差无几,但它投入的固定资产是21亿(据其2009年年报)。

  “这不就是典型的‘轻资产运营’嘛!”你可能会说,“似乎也没什么奇怪的呀。”

  的确,轻资产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已经有些年头了。对商业稍有了解的人,或许都能随口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戴尔、耐克、李宁……但如果把范围缩小至“中国装备制造业”,恐怕就没有几家企业能闪过脑海了吧?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装备制造的发展路径还是和“盖房子、买设备、增加人员”联系在一起,即使在这个行业的领导者眼中,“轻资产运营”都还未能成为一个明确的议题列上日程——陕鼓动力董事长印建安是个例外。看看他给陕鼓树立的标杆企业吧:GE、西门子、林德集团、法液空……哪个不是由“重”变“轻”的典范?尤其是林德集团,这个全球工业气体的老大现在只做运营,设备制造全部外包。

  “这种商业模式多好啊!说句心里话,真是佩服!”印建安由衷赞叹。

  “轻资产运营”到底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呢?为什么能让印建安这样情有独钟?

  对此,印建安有一个颇为有趣的阐释:过去的商业模式是固定资产投入和规模同步放大,即,一亩地一头牛一个人,十亩地十头牛十个人,一百亩地就要一百头牛一百个人,而一旦市场下滑粮食卖不出去,那一百头牛和一百个人都会成为负担;那么,有没有一种模式,既能快速满足市场需求赚取收入、又不多养牛多雇人呢?这一在农业社会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却在商业领域找到了出路,它的学名正是“轻资产运营”。按照印建安的看法,这一商业模式真是“太好了”:

  第一,轻资产意味着在实物上的投入少,节约资金,财务成本也低;事实上,陕鼓动力连续好几年的财务费用都是负的。

  第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企业也一样。资产变轻了之后,就可以集中精力做“值钱的事儿”,抓“研发和市场”,洞察并满足客户的核心诉求;

  第三,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可以随时调头,转型容易且成本低。

  “花的本钱少,又是在做值钱的事儿,效益自然就高了。”印建安不断强调,“陕鼓的劳动形态发生了变化。”

  做企业,最终是要靠阿拉伯数字说话的。在过去的九年里,陕鼓动力的销售收入增长了十多倍,从2001年的3亿多上升到2009年的36亿,4.6亿的净利润已经超过当年的销售收入。然而,陕鼓如此大幅度的收入增长并不意味着装备数量的相应增加,相反,他们还拆卸了很多装备、关闭了一些车间,员工人数也缩减了很多。也就是说,这些年来,陕鼓动力总资产增长得很快,但是,净资产里固定资产增加得不大,人均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都稳步提高。

  印建安是一个很会跨界思考的人,他总是能将别人最优秀的东西为己所用,并进行升华提高。不过,陕鼓最初走上“轻资产运营”这条康庄大道,却完全是“无意识的”,凭的仅是一种商业“直觉”。

  这话说起来就有点长了。我们得回到九年前,2001年的5月6号,那一天,刚过完44岁生日不久的印建安被任命为陕鼓集团的董事长。在此之前,他在陕鼓做过十年的技术,最高头衔“副总工程师”;后来又做了六年的营销副总,对研发和市场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当时觉得,如果当过CFO就更好了!”印建安回忆,“作为公司的一把手,财务和管理的基础知识是必须具备的。”

  于是,他拿着陕鼓的三张财务报表,一边学习一边分析研究:资产结构是否合理,每块资产产生了怎样的效益。这一研究,还真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至今,印建安还时常会研究财务报表,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

  “我发现,很多资产都投在公司内部的分工、制造环节上,面对客户、市场环节的投入却严重不足,这就导致对客户的需求不够了解,服务能力也跟不上。”从一开始,印建安的聚焦点就在市场,“满足客户的需求才是最终目标,其他所有的一切,包括技术、制造,都是手段。”他进一步解释说:“这就像一场战争,战争开始武器装备可能会分散到各个地方,但是随着战局的变化,武器装备的投向就会聚集和有所侧重。”

  也许有人会觉得好奇:技术出身的印建安为什么没有养成对技术的迷恋,反而成为了市场的信徒呢?

  这个话题显然勾起了印建安对往昔的回忆,他快步走到小黑板前,拿起粉笔,在一个坐标轴里画了两条效率曲线,说:在浙大读研究生时,同学之间也经常讨论,那时,国内风机的单机效率已经接近国际水平,但在实际运行中的综合能耗却相差甚远,为什么?

  印建安又在坐标轴中添加了一条系统曲线,接着说:原来,风机并不在你所研究出的最高效率点运行,而是在与系统曲线相交的那点运行!

  想想是有点不甘:很多人花了毕生的精力去提高风机的效率,但实际上风机根本就不在你研究出的那一点运行!

  这大概是印建安能跳出技术的源起。在此后的工作中,与客户的密切接触让他对市场逐步有了认识。经常被作为案例提及的,是那个“从20万到2000万”的故事。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阿杰原创作品,作者: 阿杰。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kongfen.org.cn/news/show-11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