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亿固定资产36亿收入 陕鼓动力的轻资产运营

   2010-04-10 空分网阿杰3150
【高端访谈】

  嘉宾介绍

  印建安:陕鼓动力董事长

  孙滢:中国机电工业杂志主编

  孙滢:不久前,您在一次演讲中提出当前制造业面临的窘境:利润越来越薄、市场相对饱和等,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印建安:当前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与2008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有一定的关系,但最本质的还是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用比较典型的一句话来表达,就是“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买主和卖主,对价格却没有决定权。这实际上是我们什么机会来了都一窝蜂的上、重复投资造成的,需要深度思考。通过对国内外制造业的分析研究,我觉得有这样三个问题,是制造业时时刻刻都要面临的:第一,低成本竞争的压力。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技术和资本的门槛越来越低,低价竞争就会出现,就像击鼓传花一样,所有制造业都在不断寻求更低成本。第二,需求模式的变化。随着EPC模式的流行,工业制造企业所面临的一个趋势就是离最终用户越来越远。就像一位阀门老总讲得很经典的一句话:当了四年董事长,他的客户没有一家是最终用户,所有的订单都来自系统集成商。第三,市场相对饱和。制造业是一个挺痛苦的行业,前期研发、投入,好不容易把市场打开,马上就会遇到低成本竞争,再竞争到一定程度,市场就会相对饱和了。如美国的汽车业、电梯业等,需求相对饱和。当然,中国目前还是高速发展阶段,但总有一天发展到一定时候,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以上三个问题,是所有制造企业天天都要面临的。陕鼓也在不断思考、研究,找出路。我想: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会运用很多政策手段和工具,希望能把经济周期抹平;那我们制造业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进行自我调整呢?所以,陕鼓在选择未来业务构成中,也试图做这样一些事情:寻找新的需求,形成长线的服务型业务,使企业能够平稳增长。

  系统服务其实是解决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我们将其单列出来,是想做一个特别的强调,向我们的目标客户表明:你所放弃的属于我这个行业的业务,我愿意提供相应的服务,保证比你自己做专业化程度更高,费用更低。

  产业过剩发生以后,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活不下去,但一定会给更优质的企业带来更大的机会,他们会进行重组,向规模化大型化迈进。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用户遇到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如何降低运营成本,他们选择的方式是专业化外包。有人问我们为什么选择做工业气体?其实这首先是用户的选择,他们选择这种方式降低一次性投资和运营成本,使得它也实现了轻资产。

  未来,陕鼓动力将由三大业务板块构成,一是透平产品,适应大型化和节能减排的需要不断创新;二是基于透平工业的专业化服务和工程总承包,包括融资租赁的资本服务和保姆式的运营服务等;三是透平关联能源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除了目前正在做的工业气体外,我们还打算将燃气、水、热做在一起,打包销售,这样,占地面积小,能源利用效率也会提高。我们希望三五年后,三大板块各占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后面两个三分之一的收入相对比较刚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制造业随经济周期的大起大落。

  孙滢:以前大家讲得比较多的,包括GE、西门子所做的成套也好,工程总承包也好,其实还是基于核心产品基础之上的。但听了您刚才说的,陕鼓目前所做的一些事情,已经是基于核心能力之上、而不仅仅是基于核心产品之上的了,这个核心能力体现在对客户需求的把握和判断上。就像微软的比尔·盖茨给自己的定位是“整体架构师”——能将具体某个功能实现的工程师很多,但能将架构搭好的人很少。即使在国外企业中,有这种想法并清晰提出来的,好像也没有听说过。

  印建安:我们的三大业务板块,是有一个因果关系的。陕鼓最早卖透平产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做基础成套,现在几乎每个订单都是整套机组,2000年开始做工程总承包,就是基于机组的核心能力,在这个能力之上,我们又延伸了服务,再往下走,就是能源基础设施平台了。想想看,其实我已经有建整个气体厂的能力了,通过金融方式融资手段也有了,就到运营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 admin
    加关注1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15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