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仍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工作

   2017-03-15 4660
核心提示:日前,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十三五”时期,

    日前,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十三五”时期,《方案》提出的低碳发展目标是什么?为实现目标,《方案》对重点领域的工作任务做了哪些部署?就此,记者专访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编制起草组副组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

    康艳兵介绍,《方案》提出的我国“十三五”时期低碳发展核心目标是,到2020年碳强度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这表明,综合考虑当前工作基础和我国国情,“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秉承“以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为主、兼顾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及增强碳汇能力”和“以碳强度下降目标为主、兼顾碳排放总量控制”的思路,深化推动低碳发展。碳强度下降18%的约束性目标,将有力保障我国实现2009年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提出的“40-45目标”,并为实现《巴黎协定》下我国的“2030目标”奠定扎实基础。总体来看,《方案》提出的“十三五”低碳发展目标,立足当前、考虑长远,是符合国情的合理目标。

    康艳兵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仍然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工作。《方案》对能源体系、产业经济、城乡发展等重点排放领域低碳发展的任务措施进行了全面部署。

    在能源领域,要求低碳引领能源革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明确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要求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2015年下降15%的同时,要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发展格局。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减缓能源消费增速的同时,《方案》对能源结构优化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围绕“控煤、提气、发展非化石能源”进行了工作部署,要求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动煤炭消费提早达峰,到2020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0%左右,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到15%。同时,明确要求2020年大型发电集团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时以内,采用碳排放效率标准推动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在产业领域,要求打造低碳产业体系。首次明确把低碳发展作为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动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加强控制工业领域碳排放,到2020年推动部分重化工业实现率先达峰,工业生产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2%,为实现“2030目标”奠定良好基础。《方案》也对企业提出了要求,排放企业要加强碳排放管理,推广低碳新工艺、新技术,通过实施低碳标杆引领计划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对标活动,到2020年主要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碳排放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城乡发展领域,要求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明确提出在城乡规划中要落实低碳理念和要求,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模式,鼓励编制城市低碳发展规划。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达到50%,公共建筑要加强低碳化运营管理,农村地区生活用能方式要向清洁低碳转变,要开展零碳排放建筑试点示范。要求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展低碳物流,完善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深入实施低碳交通示范工程。首次提出要研究新车碳排放标准,采用“百公里碳排放”指标推动汽车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到2020年,营运货车、营运客车、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5年分别下降8%、2.6%、7%,城市客运单位客运量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5年下降12.5%。

    除了上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工作部署,《方案》还在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以及推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方面对相关领域提出了要求。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在农业领域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田氧化亚氮排放要达到峰值;在工业领域提出重点工业行业要制定实施控制氢氟碳化物排放行动方案;在城乡建设领域提出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低碳化处置等甲烷排放控制措施。增加碳汇方面,提出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达到16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等要求。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方面,要求在煤基行业和油气开采行业开展规模化产业示范,在工业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 admin
    加关注1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15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