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是现今地球上所有生物面临的最大威胁。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吸收了大气层中的热量,造成地球表层温度升高。人们通常认为,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能源、交通和工业燃烧化石燃料。最近,国际环保组织“野生救援”发布一份《为明天而食:中国如何通过“拣食”减缓气候变化》的报告指出,温室气体最主要的来源是畜牧业。数据显示,牲畜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14.5%以上,超过地球上所有交通工具的排放总和。
报告指出,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都会排放温室气体,39%来自牲畜的肠道发酵,即从牛、羊胃肠道内排出的温室气体;生产饲料和改变土地用途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位列第二,占30%。另外,不同牲畜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同。在畜牧业自身排放中,牛羊等大型反刍动物占绝对主导地位,全球14亿头牛的排放占畜牧业总排放量的66%,而600亿只鸡的排放仅占10%。究其原因,鸡的胃肠道排气更少,食物转化效率更高,占用的土地更少。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肉类消费第一大国,消费了全球28%的肉类和乳制品,以及全球50%的猪肉。根据中国肉类协会2015年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是63公斤/年,比1978年增长了6倍;预计到2030年,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近30公斤。与此同时,到2030年,中国因肉类消费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长50%以上。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告诉记者,持续增长的肉类消费增加了患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风险。2010年,我国死亡人口中有85%是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工业和运输业进行能源转型的重要性已被全世界认可,但畜牧业相关减排却没得到足够重视。众所周知,交通、能源和工业减排需要建设新的基础设施,甚至是开发新技术,相比之下,畜牧业减排所需要的投入则要少得多。2015年底英国查塔姆研究所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两份研究报告均指出:如不改变饮食结构,将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控制在2℃以内(与19世纪前工业化时期相比)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杨月欣介绍,中国营养学会修订完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健康饮食结构的人均食肉量应为40~75克/日,即14.6~27.4公斤/年。如按《指南》建议,以2015年我国人口数和排放量计算,当年可减排6.7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减少81%,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2%。
李俊峰说:“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学家的判断、政治家的决策、企业家的力量以及全社会的行动,一起转变消费模式。”两位专家呼吁,平衡膳食有益于个人身体健康,也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建议:1.少吃肉,遵循膳食指南,控制食肉量,适当减少牛羊肉摄入,用鸡肉替代;2.减少食物浪费,无论在家或在外就餐,减少备餐分量,吃净盘中食物;3.周一素食,这是一项全球范围的活动,通过每周一天素食,改善健康和环境;4.吃当地食物,外来食物在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碳足迹,本地生产的食物比外来食物减少了5~17倍温室气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