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高效农机具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的正途

   2015-11-18 中国空分网4040
核心提示:秋粮丰收,粮食价格下跌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粮食生产的利润是讨论的焦点。以往,粮食生产成本“地板”抬升了,国家就挑高粮价“天花板”,让夹在中间的利润空间有所保证,让种地的农民能直起腰来。这样的做法,是国家基于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发展阶段性特征,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而做出的正确决策,成效显著,意义重大,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就是明证。然而,天花板不能跳出屋顶,地板不能抬得太高,依靠国家不断提高粮

  秋粮丰收,粮食价格下跌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粮食生产的利润是讨论的焦点。以往,粮食生产成本“地板”抬升了,国家就挑高粮价“天花板”,让夹在中间的利润空间有所保证,让种地的农民能直起腰来。这样的做法,是国家基于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发展阶段性特征,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而做出的正确决策,成效显著,意义重大,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就是明证。然而,天花板不能跳出屋顶,地板不能抬得太高,依靠国家不断提高粮价和增加补贴不是长远之计。现在,我国饭碗仅是基本端稳,要永远端牢,必须打赢农业高效、绿色攻坚战,全力压下成本地板,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粮价低迷的原因很多,从经济学原理来看,主要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不久前,中农办主任陈锡文指出,我国粮食面临“三量齐升”的局面(即粮食总产连续十一年增加,粮食进口量连年增加,粮食库存量持续增加),其中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是重要原因,三大主粮的国内价格高于进口完税价50%以上。一方面,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促进粮食生产不能放松,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进口国外低价粮食,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缓解需求中的结构性矛盾。如果只选其一,均不利于我国农业发展;如果两方兼顾,就会导致粮食价低伤农,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动摇粮食生产的根本。如何解决这一悖论,关键就在于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粮食的生产成本包括什么?如何能够有效降低这一成本?对于粮食的生产成本,主要由耕、种、管、收、储、运、售等环节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投入所构成。然而,现实中农民自身的劳动力投入基本被忽略不计,花钱雇人劳动的部分才被计入。因此,生产资料是成本的主体,主要包括生产中播的种、施的肥、浇的水、打的药、用的农机具等。咋一看,要降低成本,就得多方面使劲儿,让人感觉力不从心。其实并非如此,在诸多项目中,把使用农机具的成本拽下来,粮食成本就能低,农机具不仅占总成本的大头,而且还“领头”拉升总成本。原因是什么,且看余家华如何解释。

  为何使用农机具在总成本中占大头?“农民都知道,种地雇机器花钱最多”,余家华接着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以山东的小麦和玉米间作为例,一年中,小麦和玉米种子亩均费用约70块钱,化肥大概180块钱,灌溉需要40块钱,农药要花20块钱,收割整地播种则要270块钱。使用农机的花费占总成本的46.6%,你说这算不算占大头?”

  使用农机具成本这么贵,改用科学高效农机具就能降下来?“不仅能降下来,还能降下来不少!”说到这里,余家华有些兴奋,“你有没有考虑过,传统低效农机具作业为何收费高?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高购置成本和高使用成本。”

  传统中小型机具可比大中型先进机具便宜的多,耗油量也要低得多,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高又从何说起?“衡量购置和使用成本,不能一对一地看,而应该以服务同样面积的土地所需的机器购置和使用成本来算。落后的小型农机单价便宜、油耗低,但是耕、旋、翻、松、种等环节都是单独作业,相当于重复劳动多次,且每种机具都需要大量、密集购置,总价和使用成本非常高;而先进的大型、高效、多功能、复合式作业农机具,所有工序一次完成,需要机器少,单价贵但总价便宜。我先以山东宁津为例,算一笔账。宁津有70万亩耕地,现有农机具6800多台套,总购置成本近11亿;如果改用常林生产的配全套机具2604拖拉机,只需要40台,总购置成本8000万,节省了10个多亿。由于先进高效农机具使用寿命长,在长期内节省的购置成本会更多。此外,40台农机具与6800台农机具相比,能够减少大量持续动态投入,包括人力(农机手数量)投入、燃油消耗、维修成本、储存成本等。我们都知道,上述成本都是要算入作业收费,进而摊入粮食生产成本,高效先进一体化作业的农机具能够系统解决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为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农机具“领头”拉升总成本怎么理解?“说起这个,我就得多说一会儿,这需要从农机与农艺融合的角度来理解”,余家华思考了一下,继续讲到,“我所说的‘领头’有两层含义,我们不能将农业简单地理解为耕、种、管、收。我从事农机具的设计、研发多年,自己也有一个家庭农场。过去,我国主要使用中小型低端低效农机具,这些农机具普遍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不够科学。”

  我国农机具的设计与生产处在不断改善中,不够科学又从何说起?余家华看出了笔者的疑惑,继续解释说“我说不够科学,指的是传统农机具的设计、制造不符合农艺学的要求。现在市场上很多农机具的作业效果,农艺专家是不能同意的。”

  农机具不符合农艺学要求,和它“领头”拉升成本有何关系?“这其中的关系可大了”,余家华继续讲到,“庄稼生长最关键的因素是土壤,传统的农机具在作业过程中没能保护好土壤水分、土壤肥力和土壤生态,拉升了种地成本。”

  拉升其他成本内在原因和机制是什么?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余家华解释说,“首先来说灌溉,以往机具作业主要采取多次组合作业的方式,反复翻搅土壤,水分大量流失,土壤保墒性差,需要浇地次数增加,灌溉成本上升。其次来说施肥,一方面,过去绝大多数是中小型机具,没法深耕深翻,做不到秸秆有效还田,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和肥力下降,只能通过超施化肥来保证产量;另一方面,过去机具做不到耕地、施肥、播种复合作业,撒施化肥造成挥发等浪费,化肥使用成本上升。最后来说打药,传统农机具整地效果差,一定程度上导致草害、虫害多发,必须大量使用农药除草防虫,植保成本上升。”

  分析完原因,余家华又补充道,“高效先进农机具带来的,远远不只是粮食生产成本的降低,由于其以较少的数量实现更多作业,降低了资源和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在更高程度上做到了农机与农艺的密切融合,通过复合式作业,对土壤进行了保护式修复,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以及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只有高效先进农机具就行了吗?

  今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存在诸多不同,如何做到总理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白工业方式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应该说主要是先进技术、高效机器、职业工人、专业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深度融合,以此实现生产的低成本、高效率。这么看来,工业的方式完全适用于农业生产,并且直击当下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成本过高。

  现在,我国农业不缺先进技术、高效农机,也不缺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职业农民,但是缺乏专业的农业生产组织者。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现实中也困扰着我。我一直在思考,现代农机企业不能仅仅生产冷冰冰的机器,还应当做得更多,现在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短暂思考之后,余家华向笔者阐述了他的观点,“常林集团依托先进理念和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出了先进高效农机具,但是在销售和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有了机具只是一方面,真正能把机器开好的农机手不多,能够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推广和组织使用机具的人更少。好的机手也往往只懂一种或几种农机具的操作和使用,他们能够让农机具的效率得到发挥,但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配套,以及如何设计、落实方案。因此,在我看来,后一个群体更为重要,我给他们起名叫‘现代农业生产CEO’。”

  “现代农业生产CEO”——这个名字倒是挺洋气,这一群体应该具有什么素质呢?“我的构想中,对他们的要求还是挺高的。现代农业生产CEO最基本的素质,是应当对农业种植、农机具特性、农艺原理较为了解,能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比如土壤条件、气候状况、生产方式、种植种类和规模等因素,合理选择、配套动力和机具,然后培训、组织技术熟练的机手开展农业生产。概括地讲,他们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充当策划人、组织者、领头人的角色。在此基础之上,他们如果能进行农业多元化经营,比如种植与养殖结合结合,甚至将农业与二三产业对接,比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旅游业等,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那就更好了。不过现在来看,这样的要求太高,当务之急是先把全程高效机械化组织好,让粮食生产成本降下来。”

上一页12下一页在本页显示剩余内容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 admin
    加关注1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15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