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12时许,在位于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的中石油唐山LNG接收站专用码头,“星座”轮船在拖船的辅助下缓缓驶离岸边。
“从昨天早上船靠岸,到LNG接卸完毕,只用了13个小时,我们的‘云接船’效率还是蛮高的。”站在码头的中石油京唐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海事经理刘昆仑对记者说。
“平常我们接卸的大都是国外来的‘洋气’,经过处理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北京,保障首都日常民用和工业用气,而每年自11月15日起到第二年的3月中旬,是居民用气的高峰期,更是首都保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刘昆仑说,特别是今年,“保供战”遇到“抗疫战”,只有确保LNG船舶安全高效接卸,才能取得“双胜利”。
中石油京唐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作为中石油唐山LNG接收站的管理单位,通过网络视频、对讲机等通讯手段,采用与外籍船员“零接触”的“云接船”方式,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保障北京液化天然气的日常供应。
“我们日最大供气量差不多能占北京市日最大用气量的小一半。”看着逐渐远去的轮船,刘昆仑舒了口气,随即拿出一份船舶信息表:“不久又会有一艘船靠岸。”
由于这些液化天然气全部来自国外,因此在外防疫情输入的工作中,“云接船”十分必要。
刘昆仑记得,2月9日,接收站迎来第一艘“云接船”。
“请告知出发地,近14天的行程,挂靠港及每个停靠码头船员上下船情况和接触人员情况,船员的体温……”接船的前一周,刘昆仑就把相关需审信息用邮件发给了船方。
船来了。在用对讲机指挥水手系好缆绳的同时,刘昆仑下意识地朝船走去。
“哎呀,不能上船。”作为接收站和船员之间的联络员,刘昆仑还有些不适应:过去,要在船上“吃喝拉撒”,直到船离岸,现在与船员沟通只能通过邮件和电话。
紧接着,由货主、船方、代理、计量等各单位人员参加的船前会议召开,商讨具体接卸流程。
“为了避免密切接触,会议从过去的‘面对面’变成网络模式。”在刘昆仑的解释下,各方达成共识——在保证作业前提下,精简接收站上船作业人员,减少人员交叉频次。
一下子,登船人员从过去海事经理、运行班组操作人员、检维修人员、水手等12人压减为2名运行班组操作人员。
身着全套防护服,佩戴防护口罩、透明护目镜、塑胶手套……2名操作人员在完成消杀和体温检测后,登上船舶,进行连接卸料臂等接船操作。在操作人员作业时,船员需要全部回避。
码头现场一派繁忙的同时,曹妃甸船舶交通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也紧张地忙碌着——
“前方有LNG船舶靠泊,请各船主动避让……”4月26日下午,曹妃甸海事局发出警示。
“我们联合引航、拖轮、码头、船舶、代理、气象等六单位建立了七方合作机制,积极搭建了信息沟通平台、协调联动平台、突发情况应急处置平台,以保障接收站实现高效‘云接船’。”该中心主任齐正胶表示。
不仅如此,曹妃甸海事部门还通过进出港申报、船舶轨迹查询等技术手段远程核查,提前掌握船舶近一个月的运行轨迹,获取“船舶健康码”,甚至对14天内船员更换及在锚地加油等情况都进行了详细了解,确保接收站正常生产,打造一条LNG船靠泊到离泊的防疫闭环之路。
“今年北京市居民供热停止时间从3月15日延长到3月31日24时,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中石油京唐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生产运营中心主任都书海对记者说,多亏各职能部门协调联动,才让“云接船”得以高效进行。
据都书海介绍,今年一季度,中石油唐山LNG接收站共接卸LNG船舶15艘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取得了保供任务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