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强,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加。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货币政策未来走势备受关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9月24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升高及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下行压力增强,人民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聚焦实体经济痛点难点,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进行政策倾斜。
谈及我国货币政策取向,业内专家分析称,要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速度和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大体上相当、大体上匹配,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从长远来看,应坚持稳健基调,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注重结构性、市场化调节功能,以改革的方式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
近期,欧洲央行重启了QE,美联储也开启了年内第二次降息,目前已经有20多个经济体央行先后降息。面对全球降息潮,中国的货币政策走势将会如何?对此,易纲回应称,中国是一个大型的经济体,货币政策主要是服务国内经济,所以决定货币政策也主要是“以我为主”,考虑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来进行预调和微调。中国的经济目前还是在合理区间,物价方面也处于比较温和的区间。在转型升级中遇到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主要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综合分析中国国内的形势和国际背景,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当保持定力,坚持稳健的取向。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动态优化和逆周期调节,适度熨平经济的周期波动。《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专栏中特意解释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从数量上,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大体匹配;从价格上,利率水平应符合保持经济在潜在产出水平的要求;从结构上,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促进结构性调整和改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高杠杆是宏观经济和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继续实施结构性去杠杆。因此,在宏观杠杆率重现上升趋势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应保持定力,坚持稳健,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继续引导金融资源从低效领域退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董希淼预计,坚持“以我为主”,或将意味着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采取不同价格、数量、期限的组合,以价格型为主,实施适时适度调节,其中,“适时”即根据经济增长、物价趋势等内外部因素变化进行更为灵活的调节;“适度”则意味着虽然调节频率或许更大,但幅度不会太大。
货币政策空间充足
目前,中国在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上,应对下行压力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易纲表示,以货币政策为例,目前的利率处于一个适度的水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也为今后的宏观政策调整留有充足的空间。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分析称,在海外开启降息周期的外部环境下,我国以内部为主的货币政策保持了政策定力,也为货币政策保留了操作空间。具体来看货币政策方面具有充足空间,支持小微、民营企业“三支箭”的结构型货币政策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财政政策方面,除提前下达明年的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外,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容忍度也将放宽。宏观审慎政策方面包括MPA考核、监管政策的协调等,都能释放较大的空间。
“我们并不急于像其他一些国家央行所做的那样,有一些比较大的降息和量化宽松的政策。”易纲表示,将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工具用完了,比如说它们已经接近零利率了,甚至实行负利率政策,我们应该在整个货币政策操作的过程中,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使得我们能够在这个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中尽量长地延续正常的货币政策,这对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易纲强调,在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的同时,也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改革的方式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业内专家看来,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创新调控方式和政策工具,实施定向精准调控,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与此同时,央行综合运用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调节的灵活性和及时性,较好地支持了实体经济。
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央行8月17日发布公告称,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董希淼认为,此举有利于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贷款利率与LPR挂钩,LPR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挂钩,政策利率变化将及时传导到贷款利率。
在董希淼看来,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以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为核心,并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流动性能够更有效率地注入到实体企业,从而实现“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